毛泽东与韶山学校

  韶山学校坐落在毛泽东故居西侧的张家山上,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历史和中外知名的学校。纵观学校的诞生与发展,无不凝聚着毛泽东的关怀与希望。

  促进创办毛氏族校

  韶山学校正式建校是1953年6月,但其起源则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毛泽东对教育事业十分关注。他在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的同时,与新民学会会员吴毓珍等人,联络湘潭旅省教育界人士,成立湘潭教育促进会。

  湘潭教育促进会的成立,促进了湘潭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日后党在湘潭的革命活动作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但是,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的韶山冲,学堂多是一些“四书”、“五经”的旧学,对新学大多数人不重视,甚至对外地回乡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废庙兴学的李漱清,诬之为“激进派”。为此,毛泽东派弟弟毛泽民回乡劝导创办新学。毛泽民联络具有维新思想的毛简臣、毛麓钟等,于1921年秋,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为宗旨创办了韶山学校前身——毛氏族校,校址设毛氏宗祠。

  1922年,毛氏族校一分为二。毛氏族校改为毛氏一校,新辟毛震公祠为毛氏二校。

  毛氏族校自创办的第一天起,就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韶山人民进行革命活动的阵地。

  1925年初,毛泽东回到家乡,亲自领导韶山人民高举农民运动的火炬。毛氏族校便成了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的最好场所。同年2月,毛泽东与杨开慧在毛氏族校创办了韶山第一所农民夜校,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其阶级觉悟。6月,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成立后,党的交通站就设在与毛氏宗祠相毗连的瓦铺子毛新梅家,毛氏族校便成了党支部组织农民活动的秘密营垒。

  1943年,在毛宇居、毛国翘的倡议下,毛氏一校改为兴华小学,毛氏二校改为震东小学。此名一直沿用到1950年。

  1951年,毛氏兴华小学改为韶山乡第三村校。1952年,改称为湘潭县韶山小学。

  为学校题写校名

  韶山小学解放前学生仅40人左右,1952年增至154人。为满足贫苦农民子女入学的要求,非新建学校不可。

  在讨论新建学校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想到的是请毛泽东题写校牌。校长熊泽民代表学校和师生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即将兴建的学校题写校牌。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回信云:“毛主席工作很忙,不能为你校题词。”收到中办的回信后,教师们感到非常失望,并猜测认为,定是毛泽东没有看到学校的信,不然,不会不写的。当韶山小学被确定为小学五年一贯制试点后,国家同意拨款新建学校。乘新建的东风,熊泽民决定请毛宇居专程赴京请毛泽东题写校牌。

  毛宇居是个热心人,当熊泽民提出请他赴京求毛泽东题写校牌时,他当即应承下来,并说:“万事宜早,近日就启程。”

  1952年11月2日,毛宇居邀同毛泽东的表兄文梅清,带着家乡人民的期望,兴致勃勃地从韶山启程,9日下午抵达北京,住永安饭店。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故旧重逢,倍感亲切。当毛宇居汇报家乡教育情况,说明此次来京任务后,毛泽东高兴地说:“这好哇!国家搞建设,需要各方面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靠发展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 毛宇居点头称是。“学校建在什么地方?”毛泽东接着问。“张家山。”毛宇居回答。毛泽东一听说张家山便称赞道:“张家山那个地方好,空气新鲜,环境雅静,是最好读书的地方。小时候我就在那里放过牛哩!”并鼓励毛宇居:“贤者多劳,你是教书出身的,该多出点力。”“这个理所当然口罗。” 毛宇居问:“我来京前,学校曾写过信给你,可能你没看到。”“秘书这些人,就是怕麻烦我。”毛泽东接着问:“写什么名称好?”“我们只办小学,写‘湘潭县韶山小学’吧!”毛泽东提起笔来,突然又放下笔说:“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学校将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还是叫‘韶山学校’好。这样,不就一次写全了吗?”毛宇居恍然大悟,连声道好。毛泽东第二次提起笔来,首先写了张行书带草的,大概他认为,目前是小学,草字对学生影响不好,接着又写了一张正楷的,供家乡人民选择。毛宇居老人选择了后者,小心翼翼收好后,握手告别,带回了韶山。

  亲临校园视察

  1953年夏,新校舍竣工落成,“韶山学校”四个笔力雄浑、光辉夺目的大红字,镶嵌在校门上端,为学校历史增添了最光辉的一页。

  1959年6月26日,是全校师生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毛泽东亲临学校视察,并和师生们合影留念。

  毛泽东视察韶山学校,是他阔别32年故园之行中的预定计划。26日9时许,毛泽东在拜谒父母坟墓,访问幼时邻居,察看故居上屋场后,乘车去韶山学校。此时,韶山学校600多名师生,早已在校门至儿童桥(现已拆除)马路两边列好了队,夹道迎候毛泽东。很多人不时踮起脚跟、伸长脖子望着南岸方向,“毛主席为什么还不来呀!”不一会,小车开至儿童桥前50米处停了下来。几百双眼睛盯住车门,都想第一个看到毛主席。车门开了,毛泽东下车了,少先队大队长蒋含宇和学宣委员彭淑清,双双走到毛泽东身前,举手行了少先队礼,同时献上两束鲜花。毛泽东接过鲜花,慈祥地问道:“今年多大,读几年级?”“14岁,刚上初中二年级。”两人齐声回答。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并鼓励他们:“要努力学习,争做三好学生。”紧接着,庞昌成上前同毛泽东握手,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向毛泽东介绍:“这是学校校长。”

  两名少先队员跟随毛泽东左右,人群簇拥着毛泽东向学校走去。师生们的掌声、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红花、红霞、红领巾,映红着张张笑脸迎接毛泽东。毛泽东一边走,一边挥手向人群致意。当他发现站在校门南侧学生后面的教师李兆棠,年纪稍大,个儿较高,便转身走近跟前握手问道:“你是先生吗?”没有思想准备的李兆棠老师,不知说什么好,只应答一声“是先生”。

  快到校门了,毛泽东驻步,抬头望了望校门上“韶山学校”4个大字,微微地笑了笑。

  进了校门,毛泽东站在操坪的一端向四周环顾。看到左右两栋教室入门处白粉墙上端书有“小学部”、“中学部”时问道:“咯是小学,还是中学?”“这里原来是小学,1956年开始招收初中班,以后还准备办高中。”学校负责人回答。“噢!原来咯是一所戴帽子的学校(当时小学招收初中班叫戴帽),你们是要搞‘一条龙’口罗”。继而毛泽东指着两名少先队员说:“那你们就是帽子底下的人口罗。”说得大家一阵欢笑。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洒满校园,虽是上午八九点钟,但气温却在30℃左右,毛泽东的衬衣微露汗渍。蒋宋仁老师很快搬来一把黄色木靠椅请毛泽东坐。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了声“谢谢”坐下了。蒋宋仁老师年纪轻,个头不高,脖子上常系一条红领巾。毛泽东问道:“你在这里搞什么工作?”“我在这里担任学生团队工作。”蒋宋仁回答。“你是学生的头、孩子王,青少年工作很重要。”毛泽东强调着说。

  “要不要沏杯茶给主席?”有人问陪同人员。“主席还没吃早饭,很快就走,等下还要和你们照相。”陪同人员回答。一听毛泽东要和大家照相,顿时,整个校园沸腾起来了,师生们纷纷朝指定的地方跑去。不一会,大家在中学部斜坡处排好了队。

  毛泽东抽了支烟,起身向人群走去,转过身站在人群前面的正中间。蒋含宇立即走到毛泽东跟前,庄严地行了个少先队礼,解下脖子上的红领巾,踮着脚跟,敏捷而熟练地给主席系上。这时,校园里又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毛泽东抚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和蔼地问蒋含宇:“你真的把红领巾送给我啦?”“真的。”蒋含宇恳切地回答。接着,毛泽东向大家说:“他把红领巾送给我,那我就把它带到北京去了。你们看,我又年轻了,变成少先队员了。”毛泽东生动有趣的谈话,说得满场的人都笑了,毛泽东也笑了。

  时间已近10点,陪同人员告诉毛泽东:“快10点了,您该吃早饭了。”“他要我去呷早饭了,你们同不同意?”毛泽东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师生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说了声“同意”。

  毛泽东登上石梯,经花圃小径绕道教室东头往松山走去,师生们有的跟随,有的经教室大门来到走廊欢送毛泽东,个个激情满怀,兴奋不已。毛泽东穿过篱笆门,仍不时回头招手致意。师生们目送毛泽东走远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韶山学校正按照毛泽东题写校牌时的预言,已发展成为省级重点高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回忆与研究》2007年第9辑)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