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毛泽东两次为这份报纸题写报头,一次是为《人民日报》取了现在的名字,一次则是为“人民日报”四个字设计了沿用至今的、“中间小两边大”的样式风格。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尤其是他挥笔题书的报头、刊头,已经成为一部难得的书法宝典。
   毛泽东最早题书的党报报头是《陕西日报》的前身、1940年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该报1948年易名为《群众日报》时,其报头也是由毛泽东题书的。据统计,由毛泽东题书的省级党报的报头达24个之多,再加上中央级和有关地、市(县)级党报,总数在34个以上。
   1946年4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准备办一份机关报,取名《晋冀鲁豫日报》或《太行日报》,请在延安的毛泽东给该报题写报头。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去延安时请毛泽东题写。毛泽东欣然应允,但认为“报纸不一定非得以地区为名,为什么不叫‘人民日报’呢?”毛泽东在一张相当于现在A4大小的宣纸上一连写了四个“人民日报”,其中上面两个略显清瘦,下面两个用墨浓重,且上面两个和下面两个之间空有很大间距,明显是作为两组书写的题字。在斟酌比较后,毛泽东在他属意的一个的左上方画了个小圈,《人民日报》后来就采用了这个报头。因为延安后方与前方相隔路途遥远,未能赶上报纸创刊时间刊用。

用毛泽东手迹集字组成的报头,“人民日报”


   后在1946年7月1日,毛泽东题写的报头才正式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使用。此前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起,报纸使用的是用毛泽东手迹集字组成的报头,“人民日报”这四个字是从右到左排列制版刊用在创刊号上的。而毛泽东题写的新报头,是按照现在的书写习惯从左到右横排刊用在报纸上的。在刊用新报头时,由于当时还不能制锌版,只能木刻,为了制版需要,对选用的报头每个字都用笔画了方格网框,刻字工人进行了精心木刻。至今在报头题字的原件上,仍然清晰地保留着当年画的方格网框。毛泽东题写的这个报头,是人民日报社最早收集保管的宣传报道档案,也是报社文书档案中最早的毛泽东手迹档案。

  1948年2月下旬,中央决定在当时筹备建立的全国最大的华北解放区和成立华北局时,创办“大党校、大军校、大党报”。1948年5月9日,中央正式发布文件,决定成立华北解放区和华北中央局,并决定,华北局成立后,中央委托华北局办理“大党报”。同年6月8日,华北局开会讨论办大党报问题时,决定将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中央局《人民日报》合并,仍定名为《人民日报》。由此,新的《人民日报》作为“大党报”应运而生。此时中共中央已迁至平山县西柏坡,毛泽东为即将创刊的华北局《人民日报》题写了新的报头,以代替此前毛泽东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此后,中央发布的一些重要文告即直接送华北局《人民日报》发表。


   6月8日,华北局开会讨论办大党报的问题,决定使用第一次毛泽东为晋冀鲁豫中央局出版的机关报定名的《人民日报》作为机关报的名称。6月15日,新的《人民日报》在河北平山县里庄村创刊。大家觉得新的《人民日报》已不是过去的地方性小报,而是华北局的大报,报头书迹最好有个变化,以示区别。于是华北局第二书记薄一波(第一书记是刘少奇兼任)请毛泽东题写新的《人民日报》报头。毛泽东很高兴地答应了,润墨提笔,边写边十分风趣地说:“‘人民日报’这4个字啊,写成报头,中间这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这两个字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喽。”1948年6月,毛泽东在这张报纸创刊前再次题写了《人民日报》报头,同样是一连写了四个,这次是在两张不大的白纸上分别写了两个“人民日报”,也是两组,一组两个题字稍小且清瘦,另一组两个题字稍大且墨重。毛泽东在每组中各选了一个,分别在它们的右上方画了个小圈。毛泽东第二次题写的报头,比第一次更加雄浑丰满,苍劲有力,显得很有气势。经挑选并修饰的报头,用锌版制作后,刊登在1948年6月15日的报纸创刊号上。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转为党中央机关报,继续使用这个报头,并一直沿用至今。毛泽东两次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是人民日报社在革命战争时期为数不多的毛泽东手迹档案。
   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社由平山县里庄迁至北平。8月1日《人民日报》成为党中央机关报。
   1949年4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以特大号标题宣告:“南京完全解放”,并辅以副标题“千里长江防线全部崩溃?我大军入城市民夹道欢迎”。《人民日报》版面设计疏密有致,整体有序。版面上1/6是报头部分,报头居左,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4个字劲节有度,右侧排放重要新闻。报纸正文基本都是竖行排版,标题按照新闻的重要程度选择相应大小的字号,正文全部为song字。从版面上看,彼时的《人民日报》设计已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