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读《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

上一页

第十六集  故园寄思

(关于故乡,古往今来的游子们有太多的感受,太多的比喻。在遥远的记忆里,故乡是母亲劬(qu2)劳不息的身影,是亲友悲欢离合的生活,是先生殷切期待的目光,当然还有傍晚时分依稀的炊烟,或树影丛中课堂的灯光。

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没有故乡,就没有你的存在;而离开了故乡,便有了你的新的存在。但是,一个人无论走到了哪里,无论干出了什么事情,都终生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乡情。

大体人人如此,何况是诗人呢。)

毛泽东对故乡的怀念,充满了诗意。

1961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他给远在长沙的老同学周世钊写信说:“‘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光有前代诗人对湖南的描述还不够。毛泽东用自己的诗笔,又描绘出了一个新的湖南。)

1955年6月,毛泽东到南方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来到了长沙。在这里,毛泽东见到了他的故交旧友,其中就有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同学周世钊。

6月20日那天,他们一道去寻觅旧踪。一路上,毛泽东的兴致很高,和周世钊谈笑风生,忆及故人旧事。

(回忆故人旧事,不免生出天地悬隔的感慨。)周世钊禁不住赋诗一首:“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周世钊把这首七律和其它词作一起寄给了毛泽东。当年10月,他收到了毛泽东的应答之作《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这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前面四句讲6月20日那天的所游所见,后面四句说的是这次游览的所思所感。

大概在同周世钊谈故人旧事的时候,他们提到了青年时代的好朋友萧子升。当年的萧子升也是一位风华翩翩的有志青年,他同毛泽东一起到湖南乡下当游学先生,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可后来却选择了另外的人生道路。在国民政府作过农矿部次长,还管理过故宫,大陆解放后,流落到南美洲的一个国家,处境很为狼狈。从人事变迁来讲,确也为“可哀”之事了。

故乡的风物,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分分合合。有的是同路前行,有的是殊途同归,有的是分道扬镳;有的不在了,有的又聚首了,有的却天涯各处。这不正是同乘故乡之船外出的游子们演绎的世界、演绎的人生吗?

虽然是三十年过去了,但毛泽东不认为青春已老,不认为韶华易逝,因为他的经历太充实了。不是吗?如今又来到了当年激扬文字的地方——赫曦台,那时相传宋代大儒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地方。

无论是求学奋进的长沙,还是生长启蒙的韶山,对毛泽东来说,都有太多的悲欢,太多的回忆,也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诗情。)

1959年6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了趟故乡韶山。

1927年初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泽东深爱自己的母亲。毛泽东的母亲,为人宽厚仁和,慷慨大方。正是母亲的慈爱,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

(这就是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毛泽东曾把她接到长沙治病,还搀扶着她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位农村妇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拍了平生惟一的一张照片。)

1919年10月母亲病故,毛泽东赶回韶山时,二弟毛泽民对他说: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唤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听后心如刀绞。面对孤灯,他彻夜守灵,含泪写下一篇四言古体的《祭母文》--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噙大海。”

(毛泽东的一位族兄读了《祭母文》,感慨万千,当即抄录了一份,还在文末批注说,“皆是至性流露,故为之留存,以为吾宗后辈法。”

韶山,在毛泽东心目中永远是神圣的。在故乡面前,他永远是一位农民的儿子,永远怀着敬畏之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不能回故乡,便让长子毛岸英代他探望父老乡亲(,并特意让他突击学了一些韶山话。儿子临走时,又交待说,“你必须在二十里外的银田寺下马,然后步行回到韶山。”)

1950年,毛岸英按照父亲要求,回了一趟韶山。可半年后,他就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朝鲜,并永远地埋在了那里。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有六位亲人献出了生命。)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此种丧亲情感,没有想到在后来的庐山会议上被他抒发出来了。真是造化弄人。刘可非感记。]

如今,阔别三十二年的毛泽东回来了。

(回乡的第二天早晨,韶山还没有醒来,他就踏着小路,来到了父母的坟前,献上一束苍翠的松枝,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前人辛苦,后人享福。

毛泽东来到自己题写校名的韶山学校,少先队员簇拥着他,给他戴上了红领巾,留下了这张至今让我们能听到笑声的照片。

在故乡,毛泽东更加忘不了的是乡亲们。晚上,他专门请了几桌客。参加的有韶山老地下党员,有1925年他在韶山一带发动农民运动时的积极分子,有牺牲了的革命烈士的遗属,有他小时候的老师,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毛泽东举起酒杯,表达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是毛泽东的名言。韶山这片土地和整个中国一样,正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民的追求和奋斗,才使山河旧貌换了新颜。

客人们走了。深夜时分的毛泽东依然沉浸在陶醉之中。三十二年的烽烟岁月,三十二年的故园情思,三十二年的乡亲面容,三十二年的家乡巨变,怎能不让他思绪联翩呢?)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七律·到韶山》,毛泽东最早起的题目叫《归故里》。

(当年,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这一伟大理想离开故乡的毛泽东,有着鲜明的爱憎。“黑手”代表的恶势力压迫和“红旗”昭示的反压迫斗争,前赴后继的人民牺牲精神和今天的光明新天,构成了诗人的大悲大喜。)

这是对韶山和韶山人民的咏赞,何尝不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咏赞?故乡变化如此,中国变化何尝不是如此。

[汉太祖刘邦荣归故里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衣锦还乡的平庸心态罢了,猛士守四方的家天下观念而已。

由此,刘邦的心胸,较之项羽那种“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没有什么大区别,较之大众凡雄也没有什么两样,不过功业大些罢了。而且,此种功业,抛开了对平民大众的深切而又深情的关怀。

依此观之,刘邦之流的这种情怀,怎能比得毛泽东的伟岸浩阔、高洁远美。

无怪乎,毛泽东没有把他列入“竞折腰”的“无数英雄”之列。

无怪乎,项羽输给刘邦之后,好不服气,只是慨叹“天亡我也”,却从未检点自己的“自矜攻伐,奋其私智”。

古往今来的功成名就者,几乎没有不衣锦还乡的,因为他们都有着所有人都有的乡情。

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也有着强烈的乡情。

然而,毛泽东的还乡,却不是那样简单地“衣锦还乡”,而是追思黄泉的亲人、缅怀逝去的烈士,展望、讴歌和渴望今天明天的“千重稻菽”和“遍地英雄”。刘可非感记。]

(写完《七律·到韶山》之后,毛泽东的诗情又投向了整个中国。)他6月27日离开韶山,6月29日从九江下船上了庐山。登上庐山,正是红日方升之时,兴奋中的毛泽东,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很是开阔(,仿佛能够收尽注入鄱阳湖的九条水流,能够纵览横浮在长江流域的彩云,能够穿透三吴之地的浩渺烟波)。

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装点了毛泽东的诗情,于是他又作了《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六天之内,连作两诗,这在毛泽东诗词创作中是不曾有过的,由此可见他当时的诗兴之高昂,可见他由故乡而全国的开阔胸怀。

(犹如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一样,诗人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达的依然是爱憎分明的褒贬,依然是泾渭分明的对比。

东晋的陶渊明也曾到过庐山,并在庐山脚下当过一段时间的县令。在庐山上诗兴大发的毛泽东,想起了这位老去前年的诗人。陶县令看不惯世势,辞官隐居,梦想着桃花源那种和平自由的理想世界,那时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如今呢?乱世以成遥远的记忆,中国已经实现了陶渊明梦想的那种境界。闭塞的桃花源也该是山口打开,让人到里面耕田同乐了吧。这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问得多么富有诗意和机趣。接下来的答案,不正是《七律·到韶山》里说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吗?

故乡情思,便这样和中国情思融合到了一起。本来,中国是放大的故乡,故乡是缩小的中国。

1975年,毛泽东阅读了汉末辞赋家王粲的《登楼赋》。或许是被赋中“情眷眷而怀归兮”的故土之思感动了,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和怀念。王粲写《登楼赋》的时候才三十多岁,远远谈不上老年。毛泽东不正是在借王粲之赋,抒发胸中的感念吗?

思念故乡,自然会想起亲友。怀想亲友,自然会越加地钟情于故乡。)

1959年回韶山的时候,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看见对面一个风景秀丽的山谷,便对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这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

于是,便有了这幢为来韶山的中央领导提供开会和休息场所的灰砖平房。早年这里因为有一个常年水滴不断的小山洞,人们便把它称为滴水洞。

1966年6月,毛泽东曾回韶山滴水洞小住。要走的时候,他仿佛预感到自己以后很难再回来了,竟久久不愿离去。当工作人员催他上车时,他说:你们先走吧,我再坐一会儿。

1976年,毛泽东病重时,用韶山话多次说:我要回滴水洞。

然而,毛泽东的这个愿望终究没有实现……

[毛泽东之情,至挚、至深、至韧、至纯。非其如此,则无法成就其为毛泽东;非此毛泽东,则无有如此感人之至情。

人呵,你为什么要有感情。

人啊,你的感情又是从哪里来。

如果没有了感情,人类会是怎样?

如果没有了感情,毛泽东又会是怎样的毛泽东?

全部感情里,乡情似乎最能体现感情的纯粹性了。这是一种太美好的东西,也是一种太让人伤感的东西。回肠荡气,隽永悠长,令人流连忘返,欲挥仍绕,愈老愈甚。

我要回滴水洞……

回来吧!

神灵在向你招手

因为他希望你回到你的起点来……

刘可非感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