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第十二集  人间正道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在中国大地上,一部曲折起伏、大气磅礴的史诗,顺理成章地走向了它的动人高潮。这年)3月25日,(导演这部史诗的)毛泽东住进了北平西郊的香山,一个中西合璧的院子。因为院内有两股清泉从石缝里日夜流淌出来,人们把这里叫做“双清别墅”。

在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曾对人说:我们到北平是赶考来的,考不上退回来就不好了。千万不要学李自成。

历史的教训如在眼前,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双清别墅,他指挥了直捣黄龙的渡江战役。

(国民党政府的“黄龙”就是南京。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到了南京,曾感慨地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三国时的东吴,随后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一共有六个朝代,都把都城建在了这里。它曾几度繁华又几度衰凉。在这以后,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都把自己的政权中心建在了南京。南京,你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凝聚着多少历史的真谛。

1949年4月的南京,又要见证一场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天翻地覆的社会巨变。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千帆竞发,万炮齐鸣,)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了蒋介石惨淡经营的“长江天险”和“千里江防”,于23日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

(虽然不是“一片降幡出石头”,但当总统府屋顶上那杆青天白日旗在解放军官兵的欢呼声中被扯落下来的时候,倒也是“千寻铁锁沉江底,金陵王气黯然收”。

4月24日这天,毛泽东拍下了这幅很有名的照片。他坐在双清别墅园内廊下的木椅上,双腿并直,左手拿着一份印有特大字号“南京解放”的号外,低头注目凝看。他这个时候想些什么呢?他难道还需要发思古之幽情吗?当然不需要。他要抒发的是一曲改天换地的颂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纪实言理,酣畅淋漓,犹如渡江战役本身,给人以势如破竹的感觉。毛泽东的感情、才气和思想,也一气呵成、一泻千里。

(诗人一反前人的怀古之思,高唱着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来抒发自己对未来南京的美好憧憬和信心。因为南京获得了新生,这是人民的胜利,是历史的胜利。

诗人那视通千古的目光,决不会局限在一次战役的视野之中。在大胜大喜的日子里,他的思绪似乎越加冷峻。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息兵罢战的教训如在眼前,因此宜将剩勇追穷寇。在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面前,他的思绪也飞得更为深远。苍天如果有情的话,看尽人世的生生灭灭、盛盛衰衰,那么他早就衰老了。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天地沧桑,世事更变,绝非冥冥天意所支配和主宰,靠的只是人间正道。

什么是人间正道?人类社会在变革中实现进步的规律,这就是人间正道;新生的战胜腐朽的,先进的取代落后的,这就是人间正道;蒋家王朝的覆灭、南京的解放,就是天地沧桑、历史巨变中的人间正道。)

[我有种看法:我们理解毛泽东诗作,不一定非要搞清毛泽东当时写作的初衷和他要表达的真实思想;说的极端一些,甚至完全可以抛开这些个初衷和要表达,而只是按照各人的心境、志趣、感怀去理解吧!如果我们始终坚持着他老人家那个终极奋斗目标——为着人民的利益,那么,即便我们这样做,恐怕也无伤大雅,想来毛泽东九泉之下也不会怪罪我们。

人间正道?多么好的切入点、破解路!赋予诗词以浓重的历史感,以深厚的正义感。

什么是人间正道?从哲学上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从价值意义上讲,就是人民利益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规律不同于自然的发展规律。后者不会顾及它的变化是否有利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无所谓“正负”,只是我行我素、自然无为而已。社会发展则不然,它有“正负”和正当与否,因为人类社会是能动的社会,社会发展规律就是成员能动作用于社会外部条件的产物。

尽管人民利益的最终实现是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但从历史的宏观眼光看,凡是不合人民利益的东西,最终都会被抛进历史垃圾堆。原始无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那是人民利益的需要——人民要生存;从残酷的阶级剥削压榨的社会逐步进化到剥削压榨程度日益减轻的阶级社会,终至复归到更高层次的无阶级社会,还是人民利益的需要——人民要发展、要幸福。

人间正道,就是这样。

离开人民的利益,就不合人间正道!

人间正道,不只沧桑而已;沧桑是个中性的东西,而人间正道除却这个中性的沧桑,还有人性的价值内蕴其中。

事实上,毛泽东追求的人间正道,正是如此。刘可非感记。]

光昌流丽的诗句,好像壮丽的长河涌流,把一个旧时代卷走了,又把一个新时代推来了。

[因为“光昌流丽的诗句”内蕴着人间正道,因此才成为长河涌流,卷走旧时代,推来新时代。刘可非感记。]

[毛泽东画外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会记的这个声音。那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新生的国家,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最伟大的作品。

(为了这部作品的诞生,鸦片战争以来的仁人志士追寻了一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了二十八年,毛泽东倾注了半生心血。

新中国开国前夕,毛泽东从香山的双清别墅搬到了城里的中南海,住进了丰泽园。丰泽园后靠中海,面对碧波涟漪、岸柳依依的南海,西邻假山叠翠、溪流潺潺的静谷。一进丰泽园大门,是它的主体建筑,叫“颐年堂”。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常在这里开会。顺颐年堂往里走,东边的一个四合院,叫菊香书屋,庭院里有老槐苍白,常有鸟雀盘绕其间,发出啾啾语鸣。这里早先是清朝皇宫藏书的地方。对毛泽东来说,住在这里再适合不过了。他在这里,一住就是十七年。

毛泽东的马背生涯彻底结束了,但历史变迁的人间正道仍然在拓展和延伸。)

1950年10月3日晚上,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典礼的一百五十多名少数民族代表,汇集到了中南海里的怀仁堂。(他们向毛泽东献上了哈达、伞、帽子等各种各样的礼物,献上了少数民族的无限深情。从毛泽东那明朗的笑容里不难看出,他对新中国这样良好的开局感到是多么地舒心。)

献礼大会结束后,各地少数民族文工团联合演出了歌舞晚会,毛泽东也兴致勃勃观看演出。柳亚子正好坐在前排,毛泽东高兴地对他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以志盛呢?我来和。”让人作词,主动要唱和,这在毛泽东的诗人生涯中,是惟一的一次。

面对此情此景,柳先生即席赋了一首《浣溪沙》。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哪容百族共翩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第二天,毛泽东便派人给柳先生送来了一首《浣溪沙》的和词。(如果说,柳先生之词着眼于眼前的翩跹舞蹈和月圆歌声,那么,毛泽东的思绪却穿越历史时空,又一次去探寻了那天地沧桑的人间正道。)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上下两阕,分述古今。国家巨变,从分裂到统一,从隔膜到和睦,从动乱到太平,恰如黑白之分,天地悬隔。这就是毛泽东要表达的诗情,这就是遵循人间正道的中国所发生的变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她犹如一棵盘根错节、虬(qiu2)枝茂叶的参天大树。国家的统一、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是她得以永葆繁茂的生命源泉。

万方乐奏有于阗。有意思的是,远在新疆边远地区的于阗县,还真的出现了一桩让诗人高兴的奇事。有一个叫库尔班的老头四处打听,毛主席是一个地方,还是一尊神,还是一个人。人们告诉他,毛主席是中国的领袖。他就问,我从巴依(地主)那里分到了十四亩土地,这件事毛主席知不知道?此后,他几次三番要带着土特产,骑着毛驴上北京见毛主席。库尔班老人真的来到北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

1950年,人间正道的叙事诗又有了一个新的主题。这年,西班牙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的“和平鸽”随着第二次世界大会的召开,迅速飞遍全球。与此同时,中国的和平鸽也翱翔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的舞台上面。就在少数民族献礼大会的第二第三天晚上,柳亚子又两次来到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由欧阳予倩编导、戴爱莲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现代舞剧《和平鸽》。这是一出鲜明地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剧目。联想到当时爆发的朝鲜战争,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干预,)甚至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鸭绿江边。柳亚子禁不住再赋一首《浣溪沙》。

白鸽连翩奋舞前,工农大众力无边,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犯集团仇美帝,和平堡垒拥苏联,天安门上万红妍。

此时此刻,毛泽东的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做出一项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重大影响的抉择。

[中国人民不好战,但也不怕战。刘可非感记。]

(是出兵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还是被动地祈求和平?从不信邪的毛泽东选择了前者。)10月8日,他发布了让整个世界震惊的命令:出兵援朝。

[世界理应震惊。但,理解了毛泽东,就没有什么好震惊的,因为这是毛泽东“大义之勇”的题中之义。

且看当时的中国,政权未稳、百业待兴、国力孱弱、装备落后,没有空军的支援,倒有士兵的厌战;而对手则是号称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斯大林因害怕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在开战之初又放弃了出动空军的承诺。如此之下,要不要出兵,敢不敢同如此强大的对手进行面对面的战争较量,的确是一个有着巨大挑战的、艰难的战略抉择。对此,“必胜之勇”是不敢抉择的,“无惧之勇”是盲目面对的,“正义之勇”是惴惴不安的,惟有毛泽东的“大义之勇”是当之无愧的:为了中国人民以及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利益,“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最终,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发布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短短的一纸命令,却如此之气势磅礴、动人心魄、催人奋发、酣畅淋漓,令后人悠然神往。

三年多的浴血奋战、歼敌109万人之后,新中国完全改写了近代对外战争的耻辱史;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了坚强、不屈、勇敢的代名词,永远铭刻在世界战争史上;美国用兵44万,美国官方统计死亡、失踪54246人,骄横不可一世的麦克阿瑟丢官去职,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翻车身亡,最终在一场没有获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刘可非感记]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仗,应该在哪里打,应该怎样打?毛泽东选择在了朝鲜西北部的妙香山。11月6日,前线便飞来捷报,我军在妙香山歼敌一万五千人。

与此同时,毛泽东读到了柳亚子先生的《浣溪沙》。承续前一首《浣溪沙》和词的兴致,毛泽东又和了一首

(chu4)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新纪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战国时齐宣王召见处士颜斶,齐宣王让他到自己跟前来,而颜斶却让齐宣王到自己跟前来,由此发生争执。历史故事给毛泽东的启示是,在旧中国,执政的国民党政权要其他政党都依顺他,听命于他,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却反对独裁。矛盾斗争多年未息。只有在新中国,那种颜斶和齐王之间的对立状态才一扫而光了。更让毛泽东欣喜的是,他在柳亚子的《浣溪沙》里,看到了诗人对美帝的声讨、对中国人民的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热情赞颂。大敌当前,中国人民的团结经受住了考验,新中国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的关系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诗友的高唱,前线的佳音,仿佛在毛泽东胸中联成一曲欢愉的二重奏。

(从中国天安门的红旗到异域妙香山的战旗,仿佛在一次诉说着一个人间正道的真理。

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历史,在中国永远地结束了。)

[清人叶燮在《原诗》中说过这样的意思:理、事、情,乃物之三合,足以穷尽万物之态;才、胆、识、力,乃人之四衡,足以穷尽人心之神明。以人之四衡,感察诸物之三合,以物之三合,感应于人之四衡,而为作者之文章,则,阔大可经天纬地,细小可一动一植。毛泽东诗词文章,正是如此。公木先生有过此论。刘可非感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