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期待已久的战略大决战终于来到了。
                 这次大决战,是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一环紧扣一环  
  地组成的。三大战役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开始,到一九四九  
  年一月三十一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  
  一百四十四个师(旅),非正规军二十九个师,共一百五十四万  
  多人。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历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  
  壮丽篇章。
                 这场气势磅礴的大决战,生动地体现出毛泽东作为卓越的军  
  事家那种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惊人胆略  
  。当决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还多于人民解放军,装备更  
  比人民解放军好。南京政府仍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三分  
  之二的人口。但毛泽东不仅看透这个表面上的庞然大物其实已异  
  常虚弱,无法摆脱战备上全面被动的地位;并且敏锐地察觉他们  
  正打算实行战略撤退而一时还举棋不定,难下决心。正是在这种  
  稍纵即逝的关键时刻,毛泽东依据对客观形势的冷静分析,当机  
  立断,毫不犹豫地抓住时机,发动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历史上从  
  来不曾有过的战略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
                 为什么毛泽东要选择东北战场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起点?叶剑  
  英作过详细的分析:“毛泽东同志在紧紧地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  
  ,又正确地选择了决战方向。当时全国各战场的形势虽在不同程  
  度上都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但敌人在战略上却企图尽量延  
  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点的时间,牵制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使我军不  
  能入关作战;同时,敌人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中地区,加强  
  华中防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  
  北战场,则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北敌人的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  
  而陷于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  
  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因此,东  
  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当时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又  
  特别有利。在敌军方面:孤立分散,态势突出,地区狭小,补给  
  困难;长春被围,无法解救,或撤或守,举棋未定。在我军方面  
  :兵力优势,装备较好;广大地区,联成一片;土改完成,后方  
  巩固;关内各区,均可支援。东北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  
  就能粉碎敌人战略收缩的企图;就能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  
  、华东战场的作战;就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  
  放军获得战略的总后方。根据上述情况,毛泽东同志将战略决战  
  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的卫立煌集团,这就将战略决战的初战  
  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  
  投下的一着好棋子。决战首先从局部的优势开始,进而争取全局  
  上的更大优势。由于迅速而顺利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就使  
  全国战局急转直下,使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1]
                 那时候,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还有四个兵团,十四个军  
  ,四十四个师,加上地方武装共五十五万人,但已经被分割和压  
  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块互不联系的据点和地区内。东北人民  
  解放军不但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中歼  
  灭了国民党军队近三十万人,自身也迅速壮大,野战部队已发展  
  到五十三个师,加上地方部队已超过一百万人,经过近半年的大  
  练兵,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人民解放军已  
  占有显著优势。对长春、沈阳、锦州这三块孤立的据点,先从哪  
  里打起?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毛泽东还在陕北时就曾致电东北  
  野战军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设想。电报说:  
  “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蒋介石曾经考  
  虑过全部撤退东北兵力至华北,后来又决定不撤。这主要是因为  
  南线我军尚未渡过长江及北线我军尚未给蒋军以更大打击的原故  
  。”他问道:“你们上次电报曾说锦州方向无仗可打,该方向情  
  况究竟如何?如果我军能完全控制阜、义、兴、绥、榆、昌、滦  
  地带,对于应付蒋军撤退是否更为有利?”并着重指出:“对我  
  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2]
                 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当时毛泽东还是在征求意见,并没  
  有下最后的决断。林彪对主力从北满远道南下攻打国民党军队坚  
  固设防、并在周围有若干据点的锦州却顾虑重重,担心如果久攻  
  不下,敌人援兵从华北和海上增援,将会陷解放军于被动地位,  
  再三提议先打长春,并在四月十八日报告军委,强调进攻长春的  
  有利条件,“计划在十天半月左右的时间内全部结束战斗”。四  
  月二十二日,毛泽东复电同意先打长春,而又指出:“我们同意  
  你们先打长春的理由是先打长春比较先打他处要有利一些,不是  
  因为先打他处特别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难。”[3]五月下旬,  
  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试攻,发现攻占长春并不像预期那样容易  
  ,改用严密围困的办法。
                 七月二十日,林罗刘将东北局常委重新讨论后认为“我军仍  
  以南下作战为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攻长春”,“到八月中旬时  
  ,我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4]的意见上报军委。二十二  
  日又致电军委:“如华北敌人确实空虚,则我军南下与晋察冀[  
  部队]配合作战,则有全部歼灭敌人,夺取天津、北平的重大可  
  能;同时,亦必然引起长春、沈阳敌人撤退,达到解放东北的可  
  能。”同时,提出一个要求:“如能将傅作义调动一两个军向西  
  去,我们就可能全部歼灭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唐山、大  
  同之敌的把握。”[5]
                 毛泽东在接到这个电报后,就在二十二日深夜复电林罗刘:  
  “攻击长春既然没有把握,当然可以和应当停上这个计划,改为  
  提早向南作战的计划。在你们准备攻击长春期间,我们即告知你  
  们,不要将南进作战的困难条件说得太多太死,以致在精神上将  
  自己限制起来,失去主动性。”[6]并指示他们要加紧进行政治动  
  员和粮食准备,否则八月间还不能打响;关于具体作战计划,望  
  他们详加考虑,拟出全盘方案电告。
                 为了将傅作义主力向西引开,以配合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  
  作战,毛泽东八月三日在西柏坡召见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华  
  北第二兵团第二政治委员杨成武,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  
  弼时一起向他们交待“东北打,华北牵”的任务。毛泽东先让聂  
  、杨看了由他起草的七月二十二日、七月三十日给林罗刘的两份  
  电报,在聂、杨表示完全同意后,毛泽东宣布组成华北第三兵团  
  ,由杨成武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二十天内完成一切准备,进军  
  绥远,开辟新的战场,把傅作义部主力拖到平绥线,配合东北作  
  战。并问杨成武有什么困难?杨成武回答说:“没有困难,保证  
  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毛泽东笑了笑,说:“不对,出兵绥远  
  ,困难是很多的!”他一一作了分析:绥远是傅作义的老窝,他  
  搞坚壁清野,你们去了会吃不上饭;要华北供给支援你们,也是  
  很困难的;还有战斗可能很不顺手。毛泽东要他们把困难想透,  
  想出解决困难的办法,做好充分的准备。杨成武听后,很受感动  
  :“毛主席日理万机,全国各个战场都需要他呕心沥血,真所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既向部下交待任务,又为部下  
  把执行任务的困难想透。他是那样了解情况,全国的各个战场上  
  就如同一盘棋,全在他的指掌之中。”[7]
                 八月八日和十一日,林、罗、刘又两次致电中央军委,先是  
  提出:东北主力行动时间,须视杨成武部行动的迟早才能确定;  
  后来又提出:“南下则因大批粮食的需要无法解决”,“目前对  
  出动时间,仍是无法肯定。”[8]
                 毛泽东接电后,在九日电告林罗刘:杨成武部已确定在二十  
  一日出动,并指出:“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  
  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  
  不正确的。”[9]在十二日又电告他们:“关于你们大军南下必须  
  先期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  
  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一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  
  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月全未进行,以致现在军队无粮不能前进。  
  ”“对于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雨具样样必须顾虑周到;对  
  于杨成武部则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  
  而令杨部孤军早出,如被傅作义赶走,对于战局有何利益?至于  
  敌人从东北撤运华中的可能,我们在你们尚未结束冬季作战时即  
  告诉了你们,“希望你们务必抓住这批敌人,如敌人从东北大量  
  向华中转移,则对华中作战极为不利”。毛泽东在这个电报的最  
  后,严厉地指出:“对于北宁线上敌情的判断,根据最近你们几  
  次电报看来,亦显得甚为轻率。为使你们谨慎从事起见,特向你  
  们指出如上。你们如果不同意这些指出,则望你们提出反驳。”  
  [10]
                 八月十三日,林罗刘致电军委和毛泽东,承认对北宁线的敌  
  情是轻信了一些不确实的消息,作了错误的判断。关于南下问题  
  ,“目前仍尽力争取早日出动”。九月三日,林彪、罗荣桓致电  
  军委报告了南下作战的具体部署:我军拟以靠近北宁线的各部,  
  突然包围北宁线各城,然后待北面主力陆续到达后,进行逐一歼  
  灭敌人;而以北线主力控制于沈阳以西及西南地区,监视沈阳敌  
  人,并准备歼灭由沈阳向锦州增援之敌或歼灭由长春突围南下之  
  敌。对长春之敌,以现有围城兵力,继续包围敌人,并准备乘敌  
  突围时歼灭该敌。九月五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同意  
  这个部署。指出:北宁线上各处敌军互相孤立,均好歼击,你们  
  可以在北宁线上展开大规模作战。在此线上作战补给较便利,这  
  又是中间突破的方法,使两翼敌人(卫立煌、傅作义)互相孤立  
  ,因此你们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电报中还谈了对敌情的估  
  计:“你们主要要对付的敌人,目前仍然是卫立煌,因此你们现  
  以七个纵队又六个独立师位于新民及沈长线是正确的。”长春和  
  沈阳的敌军“恐怕要在你们打锦州时,才不得不出动”。[11]
                 接着,毛泽东便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要求东北野战军  
  “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大歼灭战的决心”。九月七日,也就是中  
  央政治局会议的第一天,毛泽东考虑到在东北工作的领导人不能  
  抽身前来参加会议,就以军委的名义致电林罗,告诉他们中央关  
  于全国战略任务的计划,要他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锦州  
  、山海关、唐山一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  
  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如果在你们实行锦、榆  
  、唐战役期间,沈、长之敌倾巢来援,你们便可以争取将卫立煌  
  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  
  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  
  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  
  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  
  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12]这个电报,以《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为题,被收入《  
  毛泽东选集》。
                 九月十日,林彪、罗荣桓态度明朗地报告军委:完全同意军  
  委所指示的前途与任务,认为可能和应当争取东北与华北战局的  
  根本变化。并称:已在北宁线附近的部队于十二日在锦州、义县  
  间打响,北线主力于十三日起从四平街、长春附近南下。
                 这时,在东北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人中,由卫立煌直接指挥  
  的两个兵团共三十万人驻守在沈阳地区;由东北“剿总”副总司  
  令郑洞国率领的一个兵团及保安部队共十万人驻守在长春;由另  
  一副总司令范汉杰指挥一个兵团及保安部队共十五万人,防守义  
  县到山海关一线,主要兵力在锦州、锦西。在坚守长、沈,还是  
  将长、沈主力撤至锦州的问题上,蒋介石同卫立煌等东北高级将  
  领之间的争论正日趋激烈。
                 东北野战军在九月十二日发起强大攻势。二十六日,林罗报  
  告军委:准备在二十七日攻义县,得手后接着打锦西、兴城,再  
  打山海关,如果敌军已逃,就回头打锦州。二十七日,毛泽东以  
  军委的名义致电林罗,批准他们的计划,同时指出:歼灭义县等  
  五处之敌后,如果先打出海关然后再回头打锦州,则劳师费时,  
  给沈阳之敌以增援时间。不如先打锦州,然后攻山海关、滦县、  
  唐山,如有可能直迫天津城下。同一天,他为中央军委起草的战  
  争第三年全军歼敌任务的电报中,又把原来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  
  两个兵团共同担负歼敌三十五个旅的任务,改为分配东北野战军  
  歼敌三十六个旅,华北两个兵团另行担负歼敌十二个旅。这是对  
  预定作战任务的重大改变。
                 林彪等在九月二十八日定下“先攻锦州,再打锦西”的决心  
  后,第二天将具体部署报告军委;并称:“锦州是敌薄弱而又要  
  害之处,故沈敌必大举增援,长春敌亦必乘机撤退(已有密息证  
  明)。故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可能造成收  
  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援之敌的结果。我们将极力争取  
  这一胜利。”[13]毛泽东接电后,十分高兴,在三十日复电称:  
  “决心与部署均好,即照此贯彻实施,争取大胜。”[14]
                 这样,随着东北战场局势的实际演进,经过毛泽东、中央军  
  委同东北野战军总部的反复磋商,终于将初定的北宁线秋季攻势  
  ,发展成一举全歼东北国民党军的辽沈决战。
                 东北的国民党军队,长时间内一直没有察觉东北野战军主力  
  会南下奔袭北宁线,关闭它通往关内的大门。守在锦州的范汉杰  
  ,在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东北野战军包围义县的危急情况下,  
  才连电蒋介石乞援。蒋介石命令卫立煌从沈阳出兵援锦,卫立煌  
  拒不接受。蒋介石在九月二十六日派参谋总长顾祝同飞赴沈阳监  
  督卫立煌执行援锦命令,卫立煌仍坚持拒绝执行。蒋介石得到顾  
  祝同的报告后,在三十日飞北平,调集第六十二、九十二军等部  
  共五个师,并决定放弃烟台抽出第三十九军,经海运到葫芦岛登  
  陆,由侯镜如指挥组成援锦东进兵团。十月二日,蒋介石又飞赴  
  沈阳召开军事会议,并命令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这次沈阳  
  军队直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完全交给你负责,如有贻误,也唯  
  你一人是问。”廖耀湘表示:“沈阳主力先集中于新民、彰武地  
  区,完成一切准备,俟锦、葫两地军队会师之后,再东西对进,  
  以夹击共产党军队,才是万全之策。”得到蒋介石的默许。
                 当日晨五时,毛泽东签发由周恩来起草的东北野战军的指示  
  :因傅作义部九个步骑师向绥东寻杨成武部作战,杨罗耿兵团不  
  能不到平张段,予以配合。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津榆段可能  
  增加或山海关北援之敌,而关键则是迅速攻克锦州,望努力争取  
  十天内外打下该城。
                 林彪在获悉葫芦岛已开到国民党援军四个师、华北的杨罗耿  
  兵团又因傅作义部向绥东进攻而不能开到山海关至天津段作战这  
  两个消息后,深恐打锦州时陷入沈阳、葫芦岛两大援敌的夹击中  
  ,攻锦决心再次动摇。十月二日深夜,由林罗刘致电军委,提出  
  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  
  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认为,攻锦州需要相当时间,  
  而葫芦岛方向的援敌可集中五、六个师兵力,采取集团行动向锦  
  州推进,“我阻援部队不一定能挡住该敌,则该敌可能与守敌会  
  合”。第二个方案,回师打长春。估计经过几个月的围困,“目  
  前如攻长春,则较六月间准备攻长春时的把握大为增加,但须多  
  迟延到半月到二十天时间”。并称:“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  
  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15]提的虽然是两个方案  
  ,它的基本倾向十分清楚:就是放弃北宁路作战,仍然回师打长  
  春。电报发出后,“罗荣桓政委再三考虑,认为不妥”,“于是  
  他说服了林彪撤回这个电报,可电报已经发出,罗荣桓政委便亲  
  自起草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路作战兵力的电报报军委。”  
  [16]这就是十月三日上午九时的电报,里面说:“我们拟仍攻锦  
  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的可  
  能,至少能歼灭敌之一部或大部。”[17]并重新调整了部署。
                 中央军委在十月三日清晨四时先收到林罗刘前一个电报,毛  
  泽东、周恩来看后都感到十分不安。毛泽东立刻复电,斩钉截铁  
  地指出:“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  
  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  
  改。”并称:五月和七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现  
  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  
  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同  
  时询问道:你们指挥所现到何处?望迅速移至锦州前线,部署攻  
  锦。[18]这封电报发出后,毛泽东仍不放心。两小时后,他又再  
  次致电林罗刘:“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  
  ,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电报中继续分析了先打长春再回  
  头打锦州的诸多不利后,指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  
  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  
  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望你们深刻地计算到这一点,并望见复。  
  ”
                 电报发出后一个多小时,军委收到林罗刘第二个电报,毛泽  
  东看后十分高兴,在四日清晨六时电复林罗刘说:“你们决心攻  
  锦州,甚好,甚慰。”电报接着说:从你们部队开始行动起到今  
  天差不多已有一个月之久,你们才把攻击重点问题弄清楚。从这  
  件事,你们应取得两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你们的指挥所应先于  
  部队移动到达所欲攻击的方向去,由于你们没有这样做,致使你  
  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第二个教训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必须集  
  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并且表示:“在此以前我们  
  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同时指示:蒋介  
  石已到沈阳,不过是替丧失信心的部下打气。“他讲些什么,你  
  们完全不要理他,坚决按照你们三日九时电部署做去。”[19]
                 按照上述部署,十月五日,林罗刘率领指挥所到达锦州西北  
  二十公里的牤牛屯。接着,林彪带了担任主攻的纵队领导人详细  
  勘察锦州周围地形后,确定了攻锦步骤。十月九日至十三日,扫  
  清外围据点。十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林罗刘电,指出  
  :从你们开始攻击锦州之日起,一个时期内是你们战局紧张期间  
  ,望你们每两日或每三日以敌情和我情电告我们一次。毛泽东这  
  时已在考虑战局下一步如何发展的问题。电报中说:“这一时期  
  的战局,很可能如你们曾经说过的那样,发展成为极有利的形势  
  ,即不但能歼灭锦州守敌,而且能歼灭葫、锦援敌之一部,而且  
  能歼灭长春逃敌之一部或大部。如果沈阳援敌进至大凌河以北地  
  区,恰当你们业已攻克锦州,使你们有可能转移兵力将该敌加以  
  包围的话,那就也可能歼灭沈阳援敌。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  
  星期内外攻克锦州。”[20]
                 十月十四日,东北野战军向锦州发起总攻,只经过三十一小  
  时的战斗,就攻克了锦州。在锦州东西两侧进行阻援的部队,以  
  英勇顽强的战斗,打退了国民党军队分别从沈阳和葫芦岛增援的  
  企图,保障了攻锦的胜利。
                 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作战的成功,致电林罗刘说:锦州作战“  
  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望传令嘉奖”  
  。[21]锦州的解放,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  
  就像关上了东北的大门,把国民党方面在东北战场和华北战场这  
  两大战略集团分割开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  
  任范汉杰被俘后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  
  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22]
                 在锦州攻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举行起义,新七  
  军投诚,郑洞国率领残部放下武器。十月二十一日,长春和平解  
  放。从沈阳西出后徘徊于新民、彰武地区的廖耀湘兵团十万之众  
  ,在蒋介石“规复锦州”的严令下,在十月二十日向黑山、大虎  
  山攻击前进。毛泽东批准林彪、罗荣桓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  
  予以歼灭。十月二十五日,当廖耀湘兵团转向营口撤退时,东北  
  野战军从四面八方将它分割包围,经过两天激战,将廖耀湘兵团  
  全部歼灭。紧接着,大军又乘胜挥师东进,到十一月二日,解放  
  了沈阳和营口。九日,收复锦西和葫芦岛。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决战历时五十二天,东北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人民群  
  众的全力支援下,歼灭了东北国民党军队四十七万二千人,其中  
  包括由美国装备并训练、曾在印缅战场作战的精锐主力新一军和  
  新六军,取得震惊中外的巨大胜利。
                 辽沈决战的结果,对国民党统治集团是致命的一击,引起了  
  全国战局的急转直下。蒋介石在北平和南京两次吐血。他后来在  
  《苏俄在中国》一书中写道:“东北一经沦陷,华北乃即相继失  
  守,而整个形势也就不可收拾了。”路透社记者评论道:“国民  
  党在满洲的军事挫败,目前已使蒋介石政府比过去二十年存在期  
  间的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崩溃的边缘。”
                 辽沈决战的胜利,对解放战争来说,大大加速了胜利的进程  
  。人民解放军不仅有了巩固的有较强工业基础的战备后方,拥有  
  一支强大的战备机动部队——七十多万人的东北野战军,而且取  
  得了在战略协同下进行大会战的丰富经验,这对于整个战略决战  
  的进一步展开和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关于全东北解放的贺电中写道:
                 “东北是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最大的中心,国民党反动政  
  府在美国帝国主义积极援助下,从一九四五年冬季以来就曾经用  
  极大力量来抢占东北,先后投入兵力及收编伪军胡匪共达一百一  
  十万人。依靠我东北前后方全体军民团结一致,英勇奋斗,并得  
  到我关内各解放区的胜利配合,在三年的奋战中歼灭敌人一百余  
  万,终于解放了东北九省的全部土地和三千七百万同胞,粉碎了  
  中美反动派奴役东北人民并利用东北以挑拨国际战争的迷梦,奠  
  定了在数年内解放全中国,然后将中国逐步建设为工业国家的巩  
  固基础。”[23]
                 注:
                 [1] 叶剑英:《伟大的战略决战》,《星火燎原》选编之十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6、7页。
                 [2] 毛泽东致林罗刘,并朱刘电,1948年2月7日。
                 [3] 毛泽东致林罗高陈李刘谭电,1948年4月22日。
                 [4] 林罗刘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7月20日。
                 [5] 林罗刘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7月22日。
                 [6]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并告东北局电,1948年7月22  
  日。
                 [7] 杨成武:《战华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第131、132页。
                 [8] 林罗刘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8月11日。
                 [9]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并告杨罗耿电,1948年8月9日  
  。
                 [10]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电,1948年8月12日。
                 [11]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电,1948年9月5日。
                 [1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1335、1336页。
                 [13] 林罗刘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9月29日。
                 [14]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电,1948年9月30日。
                 [15] 林罗刘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10月2日。
                 [16][22] 韩先楚:《东北战场与辽沈决战》,《辽沈决战  
  》上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116、127页  
  。
                 [17] 林罗刘致中央军委电,1948年10月3日。
                 [18]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电,1948年10月3日17时  
  。
                 [19]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并告东北局电,1948年10月  
  4日。
                 [20]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1337页。
                 [21]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电,1948年10月9日。
                 [2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2年10月版,第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