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旅程。如果说一年  
前还处在“爬山坡”的时刻,那么,从一九四八年九月起,有如  
自然界进入金秋一样,也到了收获的季节。
                 一九四八年七、八月间,毛泽东以战略家的远大目光盱衡全  
  局,敏锐地察觉到历史已将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精心筹划新  
  的方略。
                 在军事上,他思考着要打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仗,开始筹划行  
  将到来的大决战,根据这个目标作出全盘的部署。
                 作为这场决战的序幕,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准备发动济南战  
  役。在五路大捷后,济南事实上已成为国民党军队坐困的孤城,  
  蒋介石的重要军事基地徐州也变成直接暴露在最前线的城市。七  
  月十四日,毛泽东得知解放军已攻克兖州的消息,当天就向他们  
  提出新的作战任务:许谭兵团在津浦路中段战役结束后,“如能  
  在八、九两月攻克济南,则许谭全军(七纵、九纵、十三纵、渤  
  纵、鲁纵)可于十月间南下配合粟陈、韦吉打几个大仗,争取于  
  冬春夺取徐州。”[1]十六日,又要求许谭兵团:“主力应不惜疲  
  劳,抢占济南飞机场,并迅速完成攻击济南之准备,以期提早夺  
  取济南。”[2]同一天,还要求粟陈(士榘)部准备阻止国民党军  
  邱清泉兵团北援济南。为了保证华东野战军“攻济打援”的胜利  
  ,毛泽东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作有力配合”。接着,又要求粟兵  
  团以歼灭国民党第五、第十八军等部,开辟渡江南进的道路为目  
  标。毛泽东想起,蒋介石在这年四月九日,也就是充当南京政府  
  的“总统”前几天,还在说“一定可以在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  
  内肃清中原人民解放军”,便在新华社社论中加写道:“三个月  
  已经过去了”,“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要满六个月,我们倒  
  要看一看究竟谁肃清谁。”[3]这不仅是对蒋介石的辛辣嘲讽,而  
  且也透露出毛泽东准备在中原战场打一场大规模歼灭战所下的决  
  心。
                 对华北战场,毛泽东在七月十六日指示徐向前:指挥华北第  
  一兵团攻取太原。
                 对东北战场,毛泽东批准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长春地区南下,  
  到北宁线作战。他在七月二十二日和三十日指示林罗刘:“向南  
  作战,具有各种有利条件。我军愈向敌人后方前进,愈能使敌方  
  孤悬在我侧后之据点被迫减弱或撤退。这个真理已被整个南线作  
  战所证明,亦为你们的作战所证明。”[4]他进一步提出:“我们  
  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只要有可能就应攻取  
  锦州、唐山,全部或大部歼灭范汉杰集团”[5],以封闭蒋军于东  
  北加以各个歼灭。并且指示华北的杨成武、杨得志两兵团准备发  
  起察绥战役,以配合东北野战军的南下北宁线作战。
                 毛泽东作出这样的全盘部署后,八月十五日致电告诉西北野  
  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和西北局:“九月起全国各区均将  
  有大战,希望你们能配合。”[6]
                 要从全局着眼,相互配合地为进行战略决战作好准备,必须  
  加强集中统一的指挥。因此,毛泽东便进一步要求各中央局、各  
  野战军前委坚持定期向中央作综合性报告的制度。也在八月十五  
  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名义起草一封给林彪和东北局的长达二千  
  多字的电报,严厉批评林彪在收到中央规定报告制度六个月以来  
  一直没有按规定向中央作综合性报告,“使我们完全不了解你们  
  在这件事上何以采取这样的敷衍态度”。他说:今年五月、七月  
  两次催你们,你们不声明理由,近日再催,你们才声明是“常委  
  各同志均极忙碌,事实上只各顾自己所分的工作,并皆对各部门  
  的工作难求得全部了解,对作全貌的报告遂感困难”,“缺乏向  
  中央作综合性报告的材料来源”,等等。“这些理由是不能成立  
  的”。毛泽东责问道:“我们五月间即告诉你们,像大别山那样  
  严重的环境,邓小平同志尚且按照规定向中央主席做了综合性报  
  告,并将邓小平同志来电转给你们阅读。你们的环境比大别山好  
  得多,何以你们反不能做此项报告?”毛泽东说:“我们认为所  
  以使你们采取此种态度的主要理由,并不是你们所说的一切,而  
  是在这件事上,在你们的心中存在着一种无纪律思想。”“你们  
  如果不同意上述批评,可以提出你们的反驳。”[7]
                 当林彪就此问题向中央作了检讨,并送来综合报告后,毛泽  
  东在二十日复电林彪:“此种综合报告和各个具体问题的个别报  
  告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必须有此种报告、并要有多次此种报告之  
  后,才能使我们看得出一个大战略区的全貌。对于写作此种报告  
  的同志亦有一种好处,就是他必须在写作时既要联系又要超脱各  
  项具体问题、各项事务工作,在全局上在共同性上好好思索一会  
  ,而这种思索则是一个领导同志所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此种思索  
  ,领导工作就会失败。”[8]
                 为什么毛泽东把这件事看得如此之重,紧紧抓住不放?他在  
  二十二日以中央的名义致电东北局时指出:“你们这次检讨是有  
  益的。”否则,“就不可能克服完全不适用于现在大规模战争的  
  某些严重地存在着的经验主义、游击主义、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  
  状态”。他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在大决战前夜的现阶段有着极端的  
  重要性:“这一问题的性质是如此重要。即只有解决这一问题,  
  才能由小规模的地方性的游击战争,过渡到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正  
  规战争,由局部胜利过渡到全国胜利。这是许多环节在目前时期  
  的一个中心环节,这一个环节解决了,其他环节就可以顺利解决  
  。”[9]
                 在大决战的准备工作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兵员补充和火  
  力加强(特别是炮兵火力的加强)。毛泽东在经过审慎考虑后,  
  分别作出了重要决策。
                 对前一个问题,毛泽东提出:“我军战胜蒋介石的人力资源  
  ,主要依靠俘虏,此点应引起全党注意。”他说:今年华北、华  
  东、东北、西北各区除个别地方原定扩兵计划准予完成外,其余  
  均不应扩兵。乡村人口已大为减少。各区扩兵(包括东北在内)  
  均已至饱和点。支前供应和后方可能性之间发生极大矛盾,此项  
  矛盾如不解决,则不能支持长期战争。“今后攻城野战所获俘虏  
  可能大为增加,各区及各军应用大力组织俘虏的训练工作,原则  
  上一个不放,大部补充我军,一部参加后方生产,不使一人不得  
  其用。”[10]像这样大量地吸收俘虏兵,让他们在经过诉苦运动  
  后立刻参加到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来,在过去还很少有过。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地强调这个问题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对  
  后一个问题,为了解炮兵的作战和建设情况,八月下旬,毛泽东  
  和周恩来召见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华北军区炮  
  兵旅旅长高存信,听取他们的汇报。毛泽东听后举起拳头说:解  
  放战争好像爬这座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坳子,最吃力的阶段  
  已经过去了,今后打大仗炮兵很重要,你们一定要把炮兵搞好。  
  后来,在战略决战中,特别是攻坚战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人民解放军的炮兵火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上,毛泽东想得更远。他已经在着手筹划新政治协商  
  会议的召开事宜。
                 一九四八年四月三十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  
  的口号,提出一个重要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  
  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立刻得到全国各民主党派、各  
  民主人士和海外华侨的拥护。五月五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致公党、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与其他民主人士,通电拥护召开新政协。
                 毛泽东收到以上各电后,在八月一日复电李济深、何香凝、  
  沈钧儒、章伯钧、马叙伦、郭沫若等说:对诸先生赞同召开新的  
  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并热心促其实现,  
  极为钦佩”。并且指出:“现在革命形势日益开展,一切民主力  
  量亟宜加强团结,共同奋斗,以期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制止  
  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  
  主共和国。为此目的,实有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无  
  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共同协商的必要。”[11]并就召开这次会  
  议的时机、地点、召集人、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会议应讨论的  
  问题等,征询他们的意见。
                 这时,蒋介石由于军事失败,人心动摇,为了阻止人民解放  
  军的胜利发展,阻止国民党内分崩离析的趋势,正在焦虑地寻求  
  “局势好转”的计策。国民党内一部分人认为:“不能再拖下去  
  ”了,主张停战谈判。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向蒋介石建议:  
  在目前极端危急的局势下,要“产生一个联合宣言”,“与共产  
  党成立协议,以谋求和平”,“把它当作一种思想战争”。蒋介  
  石表示“他要将此事再仔细考虑”。
                 毛泽东看透了他们在此时突然提出和平运动的目的。在他改  
  定的一份党内指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反动派所谓和平运动,  
  只是战争失败时求得喘息机会以利再战的阴谋计划。国民党反动  
  政府必须打倒,反动军队必须解除武装,人民民主政府必须在全  
  国建立,美国侵略势力必须退出中国,中国对外必须实现完全的  
  独立,中国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否则所谓和平必定是假的,只是  
  过渡到更残酷的内战的一种手段。”
                 “我们如果不愿意被敌人消灭,就必须把战争打到底,必须  
  不要上反动派的当。必须向解放区军民人等指出,战争不是无止  
  境的。依据过去两年的作战成绩,加上今后的更大努力,执行正  
  确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项政策,大约再打三年左右,就可以从  
  根本上消灭中国的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  
  ,我们自己及全国人民就可以永远过和平自由幸福的生活了。如  
  果我们不能忍受这大约三年左右的痛苦,接受反动派的欺骗,停  
  战议和,让其休养生息,然后被迫再打,我们就将受程度更大、  
  时间更长的痛苦。”[12]
                 这种“和平运动”确实只是一种烟幕。与此同时,蒋介石于  
  八月三日至七日,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全面检讨两军  
  作战的经验教训,制订了他们的应变方针。政治方针:“动员全  
  民积极实施总体战,发挥政治、经济、军事及一切力量之总和,  
  全力进剿并使党政军民经济一元化,以期步调一致”。在“实施  
  要领”中规定:“实施全面动员,确定戡乱第一”;“加强金融  
  管制,实行银行国营、金白银国有,抑制通货膨胀,改革币制”  
  。
                 军事方针:“军事上于东北求稳定,在华北力求巩固,在西  
  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则加强进剿,一面阻匪南进,一面攻  
  打匪的主力。”为此,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划为一个战区,东  
  北、华北划为一个战区,“各置统帅一人节制之”。在西北“应  
  迅速成立西北剿匪总部,统一指挥陕甘宁边区剿匪军事”。将整  
  编师、旅番号恢复为军、师。加强各战略城市的守备,“责成有  
  关总部、绥署构成强固工事”,长期坚守。同时,以精锐主力为  
  骨干,组成若干机动兵团,加强应援力量。这次军事检讨会议,  
  虽然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召开的,但它的主要内容仍被一些外  
  国通讯社记者获悉,公开加以披露和评论。这样,所谓“和平运  
  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国民党统治区内许多人也看得很清楚了  
  。
                 决战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为了对军事上、政治上面对的种种  
  重大问题在党内领导层中统一认识,特别是为了筹划新中国的建  
  设,一九四八年九月八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到会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  
  彭真、董必武七人,还有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邓小平、陈毅  
  、贺龙、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曾山、邓颖超、滕  
  代远、饶漱石、廖承志、陈伯达、刘澜涛十五人和李维汉、杨尚  
  昆等中央、中央军委重要工作人员十人。这是中共中央自撤出延  
  安后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也是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  
  议。
                 这次会议,是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略决战即将开始的  
  时刻召开的。经过两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原来  
  的一百二十七万人发展到二百八十万人,同国民党军总兵力的对  
  比已从开始时的一比三点三七,变为一比一点三;由于战斗中积  
  累的新经验和新式整军运动,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涨,军政素质大  
  为提高,武器装备得到极大改善,不但能打运动战,而且能打阵  
  地战了。解放区面积扩大到二百三十五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  
  面积的四分之一;解放区的城市有五百八十六座,占全国城市总  
  数的百分之二十九;人口达一点六八亿,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  
  三十五点三;有一亿人口居住的地区已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翻  
  身农民生产支前的积极性高涨;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和爱国  
  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发展和巩固。许多海外华侨积极声援人民解放  
  战争。同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从原来的四  
  百三十万人下降为三百六十五万人,而且内部派系矛盾加剧,士  
  气低落,战斗力大为削弱;卫立煌、傅作义、刘峙、白崇禧、胡  
  宗南五大战略集团,已处在孤立被动的困境;人民对国民党的信  
  任已丧失殆尽;经济状况更急剧地走向全面崩溃。蒋介石承认:  
  “就整个局势而言,则我们无可讳言的是处处受制,着着失败”  
  ,“无论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情形的表现,的确是严重而危  
  险的”,已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这一切都预示着,中国的  
  军事和政治形势将要出现一个决定性的大变动。
                 九月政治局会议一开始,先由毛泽东作报告。他分析了国际  
  国内形势后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打倒国民党,战略任务是军  
  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  
  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  
  党。”
                 打倒国民党后,未来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什么?他在报告中  
  第一次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来代替过去所提的工农民主专政  
  。他说: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  
  加,要打倒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是以人民代表会议的政府来代表它的。中央政府的  
  问题,十二月会议只想到了这个问题,这次就必须作为议事日程  
  来讨论。
                 关于新中国的社会经济性质,他批评了“新资本主义”的提  
  法,“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  
  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  
  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村个体经济和城市私人经济在数量  
  上是大的,但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  
  好。他还说:“我们反对农业社会主义,所指的是脱离工业的、  
  只要农业来搞什么社会主义。这是破坏生产,阻碍生产发展的,  
  是反动的。”[13]
                 会议就毛泽东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刘少奇发言说:打倒国民党,统一全中国,以前是宣传口号  
  ,现在是摆在议事日程上来计划了。邓小平插话说:真正带决战  
  性的攻坚这一关还没有过。刘少奇接着说:现在我们是要准备大  
  的会战,消灭它两三个兵团,这一关也没有过。这两关过了,那  
  就解决了。锦州、济南的会战,如果他们的援兵来,那是对我们  
  最有利的。朱德插话说:将来在徐州会战的可能是最大的。刘少  
  奇接着又说:这种思想要在主要将领中大大宣传,解释清楚,这  
  就是围城打援。[14]
                 周恩来就军事工作作了一个系统的发言。他说:争取五年胜  
  利是根据过去两年经验所作的谨慎的估计。如果蒋介石垮台早些  
  ,胜利来得更快。如果美国出兵,困难要大些。我们今天,自然  
  还是争取五年胜利。
                 他提出第三年军事计划的要点: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  
  区,使战争负担加之于敌,“并且要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会  
  战”。今后仍应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攻坚战可能增多,使  
  攻坚和野战互相结合。军队组织也要逐渐走向更加正规化、集中  
  化。并且指出:第三年的作战,“重心在中原”,“北线重心在  
  北宁路”。他还谈到第三年军队建设的方针:充实野战军,努力  
  建立特种部队,加强地方武装,精简后方机关。统一全军编制的  
  问题,也应该在这次会上确定下来。[15]
                 会议结束前,毛泽东作了总结。他说:两年来还没有开过这  
  样的会。这次会上什么都讲了,连前途问题都讲了。关于几年胜  
  利的问题,过去所讲的只是可能性,现在战争已经有两年多了,  
  情况更清楚些,可以带确定成分地来讲了。同时,要充分估计困  
  难和克服困难的可能性,这次会议也作了估计。关于新民主主义  
  和社会主义的问题,两个阶段的过渡问题,少奇同志讲得很好。  
  新民主主义中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都是这样并且是领导的因素,而总的说来是新民主主义的。至于  
  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还要一二十年时间。[16]
                 十月十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  
  议的通知》,将这次会议的基本情况和决定向全党通报。通知中  
  强调: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  
  。并且指出:为了“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到城市”和  
  “夺取全国政权的任务”,应该迅速地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能够  
  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准  
  备在一九四九年召集中国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  
  人士的代表们开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恢复  
  和发展解放区的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一九四八年九月的政治局会议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为  
  最后打倒蒋介石,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从军事  
  上、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都作了重要准备。
                 当时,国民党全部军事力量三百六十五万人中的百分之七十  
  集中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的第一线,其中正规军二百四十九  
  个旅,用于北线的有九十九个旅,南线的有一百五十个旅。它的  
  主要战略集团已处在十分孤立被动的地位。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正  
  是根据这种情况,决定人民解放军在战争的第三年中仍全部在长  
  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要求全军歼敌正规军一百五十个旅左  
  右,并夺取北平、天津、沈阳以外的一切城市。
                 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利得多:各战  
  场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已可集中、机动地使用;部队的素质有了极  
  大提高,炮兵和工兵得到加强;原来被分割的各解放区已连成一  
  片,处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人民支援战争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充  
  分的发挥;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却被包围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中,战  
  斗力大为削弱,部分高级将领正在寻求出路,酝酿反战起义。
                 但是,困难还是很大的:有居民三十至七十万人的太原、济  
  南、长春等城市,国民党守军各在十万人以上,那里的城防工事  
  经过多年加修已达到堡垒化的程度,被他们自诩为“固若金汤”  
  ;国民党军队鉴于连遭惨败的教训,已改取重兵固守、诸兵团驰  
  援的会战方式;人民解放军还没有海空军的配合和支援,也缺乏  
  现代化的后勤运输保障;除东北战场外,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  
  总兵力都没有取得优势。对这些问题,毛泽东反复地进行权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毛泽东常常用来指导红军  
  作战的一句名言。他恪守这个原则。对如何攻克国民党军重兵据  
  守的大城市,如何对付国民党军几个兵团增援这两个人民解放军  
  面对的新问题,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他对徐向前部采取以坑道  
  爆破为主的方法来攻克坚固设防的临汾的经验,极为称道。对进  
  攻重要城市时敌军可能大举增援的问题,他也早已向林彪等指出  
  :“你们应以敌人必然增援为自己作战计划的基础”,在兵力部  
  署和作战方法上都要保障能阻止或歼灭援敌的胜利。“在作战实  
  施中,依据城敌与援敌两方面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之变化,你们可  
  以酌量调节攻城与打援两方面的兵力,在某种时机将重点放在打  
  援方面(这是首先重要的),在另一种时机,将重点放在攻城方  
  面。”[17]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作战方法,对不久发动的济  
  南战役和以后的战略大决战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济南是山东的省会,位于津浦铁路和胶济铁路的交会处。国  
  民党军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正规军三个整编师的九个旅  
  和非正规军五个保安旅等十万余人,依托济南内城、外城和商埠  
  构成基本防御阵地,并以东山和飞机场等坚固工事作为屏障。蒋  
  介石为了确保济南,还拟定了一个从徐州派出邱清泉、黄百韬、  
  李弥三个兵团北上增援的“会战计划”。
                 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认为,攻打济南将“是一次严重作战  
  ”。他在八月十二日致电粟裕等,从对豫东战役的分析中作出判  
  断:解放军如果真打济南,徐州的三个兵团一定会北上增援;但  
  在刚发生“区兵团被歼、邱黄两兵团受重创”的情况下,很可能  
  采取“谨慎集结、缓缓推进”的方法。他预计这次战役的结果有  
  三种可能: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也就是既攻克济南  
  ,又歼灭大部分援敌;第二,“打一个大的但不是极大的歼灭战  
  ”,就是既攻克济南,又歼灭援敌的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第三  
  ,“济南既未攻克,援敌亦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  
  ”他向华东野战军领导人提出:“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  
  协作,以既达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18]根据这  
  个决策,华东野战军的具体部署是:以山东兵团加一个纵队担负  
  攻城;以六至七个纵队在兖州、钜野间“夹运(河)而阵,并构  
  筑几道防御工事,以便随时转移兵力于运东或运西,阻击与歼灭  
  敌援。”二十八日,毛泽东又决定中原野战军当济南徐州吃紧、  
  位于信阳和郑州的张轸孙元良两兵团被迫移动时,在运动中发起  
  攻击,歼其一部,以配合济南战役的进行。
                 九月十一日,毛泽东给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的电报中,就  
  攻济打援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了明确的说明:“此  
  次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  
  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  
  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  
  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  
  。”他又说明这种部署在遇到情况变化时可以予以改变,如:援  
  敌已被阻住而攻城需要增加兵力时,可从打援方面抽调兵力参加  
  攻城;在攻城不能短期解决战斗,而援敌又已大举进犯,非歼灭  
  援敌不能继续攻城的情况下,则应从攻城兵团中抽调一部至半数  
  兵力加入打援。他还指出:攻城部署应分两阶段:第一阶段,集  
  中优势兵力攻占西面飞机场,东面不要使用主力;第二阶段,则  
  依战况发展,将主力使用于最利于发展之方向,如果东面利于发  
  展,则应使用于东面。同时指出:“整个战役应争取一月左右打  
  完,但是必须准备打两个月至三个月,准备对付最困难的情况,  
  并以此作为一切部署和工作的主要的出发点。”[19]并规定:整  
  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这样,毛泽东就从战略运筹到战役部署的方方面面,完成了  
  对济南战役的基本决策。
                 华东野战军遵照毛泽东和军委的指示,经过周密侦察和准备  
  ,于九月十六日发起济南战役,只经过八天的战斗,就全歼国民  
  党守军十万余人(其中,争取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部二  
  万余人在战场上起义),攻克了济南城。从徐州北上的邱清泉兵  
  团一部,因为害怕被歼,停留在城武、定陶地区不敢前进。另外  
  两个兵团还没有在徐州集结完毕,济南已告解放。蒋介石的增援  
  计划便胎死腹中。
                 济南的攻克,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和国际舆论界引起了巨  
  大的震动。杜聿明评论道:济南守军的被歼,“可以说蒋军的‘  
  重点防御'计划已被击破”。美联社在九月二十六日评论道:“  
  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  
  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日本的《朝日新闻》在同一天评论道:“  
  中国的内战进入了一个极重要的新阶段。”
                 济南战役的胜利给了解放区军民巨大的鼓舞,各解放区的党  
  政军领导机关纷纷致电祝贺称:济南的解放“创造了我人民解放  
  军攻坚解放大城市的新纪录”,“使我华北华东各解放区更加全  
  面的联成一片”,表示要加紧作战,“争取新的胜利”。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对济南战役胜利的意义给予极高的评  
  价,指出:“胜利影响已动摇了蒋介石反动军队的内部。这是两  
  年多革命战争发展中给予敌人最严重的打击之一。”“华东和中  
  原的全部解放,已经更加迫近。”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  
  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  
  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就是“北平、天  
  津、沈阳三点”也不除外了。
                 他们还从济南战役的胜利中总结出解决国民党重兵集团的两  
  条经验:一是“攻济打援”的战法;二是争取国民党军队举行战  
  场起义。正如朱德所说:“吴化文的起义,我们不能过低估计,  
  对我们打下济南起了相当作用。今后的作战,就是需要有这样的  
  起义。”
                 济南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把秋季攻势引向战略决战的  
  起点。周恩来后来说道:“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注:
                 [1] 中央军委致刘陈邓,并告粟陈张,许谭,华东局电,1  
  948年7月14日。
                 [2] 中央军委致许谭,并告粟陈唐张电,1948年7月1  
  6日。
                 [3] 《祝五路大捷》,《时事学习材料》,苏南新华书店1  
  949年6月版,第218页。
                 [4]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并告东北局电,1948年7月2  
  2日。
                 [5]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电,1948年7月30日。
                 [6] 中央军委致彭张赵,并告西北局电,1948年8月1  
  5日。
                 [7] 中共中央致林彪、东北局电,1948年8月15日。
                 [8] 毛泽东致林彪电,1948年8月20日。
                 [9] 中共中央致东北局电,1948年8月22日。
                 [10] 中共中央致刘陈邓,并告粟陈唐,华东局,东北局,  
  华北局,西北局,彭张赵,徐周,许谭,杨罗电,1948年7  
  月17日。
                 [11] 毛泽东致李济深等并转香港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  
  无党派民主人士电,1948年8月1日。
                 [12] 中共中央关于揭破敌人的和平阴谋的指示,1948  
  年7月18日。
                 [13]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4  
  8年9月8日。
                 [14]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  
  8年9月13日。
                 [15] 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  
  8年9月13日。
                 [16]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结论记录,194  
  8年9月。
                 [17] 中央军委致林罗刘电,1948年5月7日。
                 [18] 中央军委致粟陈唐张,并告许王谭,华东局,中原局  
  电,1948年8月12日。
                 [19] 中央军委致许世友,并告粟谭陈,华东局,中原局电  
  ,1948年9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