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对和平建国抱着很大的希望。但是,蒋介石只是把  
              和谈看作争取时间以调集兵力的暂时手段,所以,《双十协定》  
              签订后,内战的烽火不但没有停息,反而越燃越大。
                             毛泽东在力争实现和平的同时,早就看到内战的威胁仍然严  
              重地存在着。他在八月十三日向延安干部会议所作的讲演中就清  
              醒地指出:“按照蒋介石的方针,是要打内战的。按照我们的方  
              针,人民的方针,是不要打内战的。不要打内战的只是中国共产  
              党和中国人民,可惜不包括蒋介石和国民党。一个不要打,一个  
              要打。如果两方面都不要打,就打不起来。现在不要打的只是一  
              个方面,并且这一方面的力量又还不足以制止那一方面,所以内  
              战危险就十分严重。”
                             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就在九月十七日以命令形式向内部重  
              新颁发他在十年内战时期手订的《剿匪手本》,指令各部队要在  
              “剿灭共匪”的作战中“切实遵行”。阎锡山部集中了十三个师  
              的兵力,在日伪军配合下,侵入晋东南的上党地区,在刘伯承、  
              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部队的自卫反击下,被歼三万五千余人。
                             十月十三日,《双十协定》签订后的第三天和公布后的第一  
              天,蒋介石又向各战区司令长官发出了一份杀气腾腾的密令:
                             “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  
              中正所订《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其功于国家者必得膺赐,其迟滞贻误者当必执法以罪。希转饬所  
              属剿共部队官兵一体悉遵为要!”[1]
                             紧接着,在十一月九日和十一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分  
              别召开军事会议和复员整军会议。各地重要将领到重庆参加这两  
              个会议。会议经过几天的讨论研究,决定了进攻解放区的作战计  
              划。
                             会议决定要在六个月内击溃八路军和新四军主力,然后分区  
              进行清剿,以期“根绝匪患”。这个计划分三步行动:第一步控  
              制苏北、皖北和山东,打通津浦路、平汉路;第二步集中重兵于  
              平、津,“扫荡”华北;第三步打通平绥路,占领察、绥。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作战行动上的重要特点,是流动性大,  
              运动战、游击战交替使用,并依靠群众的支持。这使蒋介石和国  
              民党将领们十分头痛。因此,他们这次会议决定把八路军、新四  
              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活动的地区划分为“第一收复区”和“第二收  
              复区”。前者主要指中共军队根据双十协定正在撤离的广东以及  
              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湘粤边地区。会议决定要对这些地区  
              加紧进行“围剿”和“清剿”,以期彻底肃清“匪患”。后者主  
              要指长江以北,包括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会议决定在这些地  
              区依据铁道干线的走向划分为六个“剿匪区”,各设一个指挥机  
              构(就是后来建立的郑州、徐州、西安、太原四个绥靖公署和北  
              平、西北两个行营)。
                             在这两次会上,蒋介石作了多次长篇讲话。对于“第一收复  
              区”,他声称:“现在第一收复区里面土匪的主力,虽已渡江北  
              窜,但一定还有不少的余孽,潜伏地方,我们高级将领必须除恶  
              务尽,不使遗留一个种子。否则,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大部分的  
              军队都已北上,而已经收复的地区又让土匪蔓延,则一旦土匪的  
              主力南窜,里应外合,所有的收复区又将变为匪区了。”对于“  
              第二收复区”,他认为基本方针、进攻步骤虽已确定了,但具体  
              的兵力分配,“还要针对土匪的行动计划,作最后的决定。”[2  
              ]这时,国内局势确实相当复杂:一方面,国共双方正在进行谈判  
              ,还签订了协议;另一方面,蒋介石又在杀气腾腾地部署和进行  
              更大规模的内战。对于这样充满矛盾的现象应该怎样认识呢?
                             毛泽东的看法是:第一,蒋介石要消灭我们,这个主意老早  
              定了。最好是很快消灭;纵然不能做到这一点,也要使形势对我  
              们更不利,对他更有利些。这是目前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根本  
              原因。第二,由于他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力  
              量的存在和他要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还不足,因此目前的大规模  
              军事斗争可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时间内,还不是全面  
              的内战,“不能把目前这种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误认为内战阶段  
              已经到来”。第三,“和平、民主、统一,这是我党既定方针,  
              也是国民党被迫不得不走的道路”。和平是能够实现的,只要我  
              党有明确的方针与坚决的努力。
                             为了应付这种复杂的局势,从重庆返回延安的毛泽东,不顾  
              旅途疲劳,立刻连续召开会议,统一领导层的认识,并在十月二  
              十日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过渡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  
              这个指示的着重点仍在击败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以便有利地转到  
              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它指出:“目前开始的六个月左右期间,是  
              为抗日阶段转变至和平建设阶段的过渡期间。今后六个月的斗争  
              ,是我们在将来整个和平阶段中的政治地位的决定关键。”在这  
              一期间内,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内的任务,“是扩大民  
              族民主的统一战线工作,与广大友好的及可能争取的中外人士合  
              作,组织广大群众,发动要求民主、惩办汉奸、挽救经济恐慌、  
              救济失业人民与援助还乡人民等项运动,并与政府当局继续谈判  
              尚待解决的问题。”“在解放区的中心任务,是集中一切力量反  
              对顽军的进攻及尽量扩大解放区。为此目的,除移动大量军队与  
              干部去东北及热河等地,并在那里组织人民、扩大军队、阻止与  
              粉碎顽军侵入外,在一切解放区,是组织强大的野战军,有计划  
              地歼灭向我进攻的顽军,歼灭得愈多愈干净愈彻底愈好。这是自  
              卫的战争,我们具有充分的理由,站在有理有利的地位。解放区  
              的一切工作,都应为这一中心任务而服务。”在这场复杂的斗争  
              中,“必须坚持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之手段达到团结之目的这  
              一方针,毫不动摇地争取目前斗争的胜利,以便有利地转到和平  
              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斗争的胜利愈伟大,和平实现的时间将愈迅  
              速,愈对全中国人民有利。”目前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点在华北  
              和东北,“只要战胜与大量歼灭向华北、东北进攻的顽军,争取  
              我党我军在华北、东北的有利地位,迫使顽方不得不承认此种地  
              位,然后两党妥协下来,转到和平发展的新时期,这是完全必要  
              与完全可能的。”[3]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的蒋介石,从八月中旬  
              到十月下旬的两个多月中,已调集一百一十三个师约八十万人的  
              兵力到内战前线,此外又收编了伪军三十万人,共一百一十万人  
              ,沿平绥、同蒲、正太、平汉、津浦五条铁路线东进或北上。企  
              图以此达到两个战略目的:一,打通铁路线,大举进兵平、津,  
              再向东北推进;二,把华东、华北各解放区分割开来,尔后各个  
              击破,或逼迫中国共产党在不利形势下订立城下之盟。
                             为了争取在有利条件下实现国内和平,毛泽东把自己的工作  
              重点放回到作战指挥上来。他在给各大战略区的许多指示中,一  
              再强调对付国民党军进攻一定要遵守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是自卫  
              的原则,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  
              停”;第二是胜利的原则,即“不要浪打,打则必胜”。
                             一九四五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国民党的军事进攻达  
              到高潮。在这段时间中,毛泽东精心指挥晋冀鲁豫部队进行了平  
              汉路战役(又称邯郸战役)。
                             蒋介石北上平、津的基本部署是兵分三路:左路以第一战区  
              胡宗南部九个军东出潼关,并以其中的三个军北渡黄河进入晋南  
              ,然后经同蒲铁路到太原和第二战区阎锡山部会合,再经正太铁  
              路东进石家庄,转而北上平、津。中路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三  
              个军八个师进占郑州,然后北渡黄河,沿平汉铁路北进,攻占晋  
              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同胡宗南部会师石家庄,再继续北进,  
              同由美国帮助空运到北平的第九十二军和九十四军会合,完全控  
              制平汉铁路。右路以第十战区李品仙部三个军七个师由第十一战  
              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指挥,先到徐州地区,然后沿津浦铁路北上  
              ,占领济南,伺机进击平、津。在这三路国民党军队中,中路的  
              孙连仲部三个军八万多人已在九月中旬占领了新乡等八城,作北  
              上石家庄的准备。左路胡宗南部两个军约五万人,也由太原附近  
              沿正太铁路向石家庄东进。
                             面对着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如何阻碍和迟  
              滞国民党军队沿铁路线北上,便成为解放区军民的严重战略任务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北进的国民党军队在兵力上多于解  
              放军,装备更优于解放军,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但官兵中很多  
              人不愿意打内战,士气不高,部队新到,对地理、民情不熟悉,  
              系统不一,补给困难,又有轻视人民解放军的心理,却是他们的  
              短处。
                             根据这些情况,毛泽东决心以刚刚胜利结束上党战役不久的  
              晋冀鲁豫军区主力迅速东移平汉线,迎击孙连仲部由新乡北上的  
              三个军。从十月十二日起,毛泽东连续签发或为中央军委起草了  
              给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的一系列作战指  
              示,提出打胜这一仗的重要指导原则:一,这个战役的胜负,关  
              系全局极大,因此必须精心筹划,精心组织,准备以一个半月以  
              上的时间,在连续多次的战斗中争取歼灭北上的八万敌军中的一  
              半左右。
                             二,鉴于安阳以南临近敌之出发地域,不易求得歼敌机会,  
              且易打成阵地持久消耗战,因此必须审慎忍耐,采取以逸待劳方  
              针,诱敌深入到安阳、沙河间地区寻求机会各个歼灭之。
                             三,在安阳、淇县间应当先以小部兵力采取宽正面的运动防  
              御,轮番抗击,达到迟滞、消耗、疲惫敌人并摸清敌情之目的;  
              但在敌深入安阳再行北进时,则应避开正面抗击,让敌放胆前进  
              。
                             四,具体打法上,应待敌进至于我有利之地区时,一面在正  
              面坚决阻击扼制,迫敌展开,我主力再从敌暴露的侧翼或后方进  
              行坚决的、猛烈的突击,加以围歼。
                             在新乡地区进行了二十多天准备的国民党军孙连仲部第三十  
              、第四十军和新编第八军,在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  
              树勋及参谋长宋肯堂的指挥下,从十月十四日开始北进。他们经  
              过汤阴、安阳,先头部队在二十二日北渡漳河,同晋冀鲁豫军区  
              的阻击部队接战。二十四日,这三个军全部渡过漳河分两路猛烈  
              北攻,遇到解放军节节抗击。此时,星夜兼程东进的晋冀鲁豫军  
              区主力已在预定地区完成集结,二十四日晚开始按预定部署出击  
              。经过合围、逐步削弱敌人、总攻、诱敌残部突围加以围歼等几  
              个作战阶段,于十一月二日胜利结束平汉路战役,歼灭第四十、  
              第三十军两个军的主力两万多人。在战役过程中,刘伯承、邓小  
              平派参谋长李达在夜间到高树勋司令部,劝他率部起义。十月二  
              十八日,高树勋毅然率新八军等部一万人起义,对这次战役的胜  
              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平汉路战役,是继上党战役后由晋冀鲁豫部队进行的又一个  
              规模较大和比较彻底的歼灭战,对当时国内形势的演变起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一九五九年,国民党在台湾的“国防部”编了一部  
              《戡乱战史》,对这个战役作了如下评述:“是役(按:指平汉  
              路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漳河战斗)之后,我军对平汉路既未  
              打通,匪更奄有晋冀、冀鲁边之有利态势,对华中形成极大威胁  
              ;对华北更肆意窜扰,南北隔离,使我对接收华北工作发生极大  
              的困难,尔后惟依空运部队接收平津,究以兵力有限,形成孤立  
              ,使政略、战略陷于被动,影响尔后之作战实至深钜。”
                             对平汉路大捷,毛泽东十分高兴。他致电正在重庆进行谈判  
              的周恩来等,告诉他们:“高树勋率两个师起义,影响极大。”  
              “此战胜利后,将给‘剿匪'军以大震动,我们拟公开发表”。  
              “现今刘邓清查缴获文件,为数必多,拟公开发表,击破国民党  
              之诬蔑宣传。”[4]十一月五日,他为新华社撰写了《豫北冀南战  
              场胜利捷报》的新闻报道。同一天,他以中共发言人的名义,发  
              表谈话,用平汉路战役的实例,驳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吴国桢  
              所谓“政府在此次战争中全居守势”的谈话,指出:“由彰德北  
              进一路,攻至邯郸地区之八个师,两个师反对内战,主张和平,  
              六个师(其中有三个美械师)在我解放区军民举行自卫的反击之  
              后,始被迫放下武器。这一路国民党军的许多军官,其中有副长  
              官、军长、副军长多人,现在都在解放区,他们都可以证明他们  
              是从何处开来、如何奉命进攻的全部真情。这难道也是取守势吗  
              ?”[5]
                             对于高树勋的率部起义,毛泽东更是备加赞扬。十二月十五  
              日,他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这份党内指示中,决  
              定把“开展高树勋运动”,作为解放区十大工作任务的第二项,  
              指出:“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进攻和正  
              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化的工作。一方面,由我军对国民党  
              军队进行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以瓦解国民党内战  
              军的战斗意志。另一方面,须从国民党军队内部去准备和组织起  
              义,开展高树勋运动,使大量国民党军队在战争紧急关头,仿照  
              高树勋榜样,站到人民方面来,反对内战,主张和平。”[6]
                             在平汉路战役前后,毛泽东还组织指挥了平绥路作战、津浦  
              路作战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五年最后三个月内在军事上取得的一连  
              串胜利,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再加上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某些调  
              整,广大人民反对内战、要求实现国内和平,终于迫使蒋介石不  
              得不同意中共代表团提出的无条件停战的建议,在一九四六年一  
              月十日同中国共产党签订了停止国内冲突的协定。中国的土地上  
              (除东北外)出现了暂时和平的局面。
                             过分紧张的工作,终于使毛泽东在十一月中旬病倒了。
                             他得的是神经系统的疾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神经疲  
              劳”。当时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的师哲回忆:“十一月,毛  
              主席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我每天都要看他几次。他有时  
              躺在床上,全身发抖,手脚痉挛,冷汗不止,不能成眠。他要求  
              用冷湿毛巾敷头,照做了,却无济于事。”[7]经过书记处几位领  
              导人研究并一再劝说,毛泽东终于同意暂时集中一段时间治病养  
              病,历来党内的重要文电,一般都由毛泽东自己起草。但在十一  
              月十四日他起草了给东北局及晋绥、晋察冀军区等九份电报后,  
              一直到一九四六年三月五日出席欢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宴会  
              ,长达近四个月的时间内,他起草的电报只有九份,其中有三份  
              电报是比较长的,就是已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一九四六年解  
              放区工作的方针》科《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以及十一月十五  
              日致东北局关于作战部署的电报,其余六份都只有数十字至百余  
              字。
                             毛泽东养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全党的大事。他养病的地  
              方,最初是在柳树店附近的联防司令部干部疗养所。由于这里离  
              中央和总部比较远,不能及时了解有关情况,后来又搬到王家坪  
              的桃林。为毛泽东治病的,除原有的医务人员外,还有两位苏联  
              医生:阿洛夫和米尔尼科夫。他们是斯大林应中共中央的要求选  
              派来的,还带来一些新的医疗器械和新研制的特效药。阿洛夫过  
              去曾长期在延安为中共中央领导人看病,一九四五年十月才离开  
              延安回苏联,十二月间又返回延安,他对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比较  
              熟悉。由于他们的精心治疗,又由于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了繁重的  
              工作,一九四六年开春毛泽东的病已逐步好转了,工作也逐渐恢  
              复。
                             毛泽东病情好转得比较快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阔别二十年的  
              长子毛岸英又回到他的身边。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  
              领导秋收起义时,杨开慧带着三个孩子返回湖南长沙故里。一九  
              三○年杨开慧被国民党当局杀害,毛岸英等三兄弟由中共湖南党  
              组织秘密送到上海。一九三一年,毛岸龙患病死了。一九三六年  
              ,毛岸英、毛岸青又被送到苏联学习。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初,已  
              在莫斯科大学毕业的毛岸英,随阿洛夫医生等到达延安。毛泽东  
              十分高兴,抱病到机场去迎接,父子的久别重逢,给了毛泽东极  
              大的安慰和温馨,也使他的病体能较快好转。
                             毛岸英在苏联生活了近十年,对中国的情况所知极少,甚至  
              连中国话也几乎忘却了。毛泽东为了让毛岸英多了解些中国的社  
              会情况,尤其是中国的农村情况,当他自己病情稍有好转后,就  
              在一九四六年二月间春耕快要到来的时候,把毛岸英送到陕北农  
              村,接受劳动锻炼,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熟悉农村情况。毛岸英  
              走的时候,毛泽东嘱咐他: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但学到的只是  
              书本上的知织,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还需要上另  
              一个大学,去学另一半知识。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  
              有,它就叫“劳动大学”。毛泽东还告诉毛岸英:你要老老实实  
              地锻炼,要和群众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要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调  
              查研究工作,通过实际的调查,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情况  
              ,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在病休期间,毛泽东十分关心其他中央领导人的健康状况。  
              他一再叮嘱阿洛夫等为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作了全面的身体  
              检查。当他了解到任弼时血压过高、血管硬化的情况后,十分担  
              忧,几次催促他赶紧治疗。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毛泽东依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关于停  
              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名义  
              ,发布了停战通告:“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中国解放区各部  
              队首长,各级政府同志们:
                             “本党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对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之办法、  
              命令及声明,业已成立协议,并于本日公布在案。凡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包括正规军、民兵、非正规军及游击队,  
              以及解放区各纵政府,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均需严格遵行,不得  
              有误。”
                             “全中国人民在战胜日本侵略者之后,为建立国内和平局面  
              所作之努力,今已获得重要之结果。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  
              从此开始,望我全党同志与全国人民密切合作,继续努力,为巩  
              固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革,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而  
              奋斗。”[8]
                             在国共双方公布《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定》并各自发  
              布《停战通告》的同时,由国共两党和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参  
              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也在重庆开幕。会议经过二十天的激烈争论。  
              先后通过了有关军事问题、宪草问题、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  
              问题以及国民大会问题等五项重要协议,在一月三十一日闭幕。  
              二月二十五日,由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  
              ,达成了《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
                             国共停战了,政协各项决议通过了,人们无不额手相庆,期  
              望着中国从此可以走上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康庄大道。
                             同全国人民一样,中国共产党真诚地希望中国从此能实现和  
              平,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新国家。从这个良好的愿望出发,中共  
              中央在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也就是政协闭幕后的第一天,发出  
              了《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党内指示。这份指示,虽也提醒“  
              中国民主化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和长期的”,要求全党“一切准  
              备好不怕和平的万一被破坏”,但它着重强调的是“中国走上了  
              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指示中说:“武装斗争是一般的停止  
              了”,“中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为非武装的  
              群众的议会斗争,国内问题改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党的全部工作  
              ,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指示认为:目前党内的主要危险倾向  
              是“一部分同志狭隘的关门主义”,因而要求全党必须很好地克  
              服那种不相信内战会停止,不相信和平真能实现,以及不相信蒋  
              介石在各方面逼迫下也能实现民主改革,并能与我党合作建国,  
              不相信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的“左”的倾向。[9]
                             正在病中的毛泽东,修改、审定了这份指示,还尽可能地参  
              与了许多重要决策。
                             二月四日,中共在重庆的代表团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共  
              方面参加宪草审议委员会和参加政府人员的名单,请求中央批复  
              。二月六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了参加宪草审议委  
              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行政院的人员名单(因谈判正在进行中  
              ,这个名单暂时没有向国民党当局提出)。毛泽东根据会议的决  
              定,复电在重庆的代表团,告诉他们:(一)同意周恩来、董必  
              武、吴玉章、博古及何思敬五人为宪草审议委员。(二)国府委  
              员仍照周恩来一月二十七日返延时议定的八人,即毛泽东、林伯  
              渠、董必武、吴玉章、刘少奇、范明枢、张闻天为适宜,以便将  
              来全党指导中心移至外边。第一次会议少奇可不出席。如范明枢  
              不就,可提彭真。(三)同意以周恩来、林伯渠、董必武、王若  
              飞分任行政院副院长、两个部长及不管部部长。[10]可见,毛泽  
              东和中国共产党当时殷切地期望着这次和平谈判能够取得成功,  
              并为和平实现后参加政府作着认真的准备。
                             二月九日,毛泽东接见美联社记者时,对国共合作共同建设  
              新中国发表了十分乐观的谈话。毛泽东说:政协会议成绩圆满,  
              令人兴奋。今后当然还有困难,但相信各种障碍都可以扫除。总  
              的方面,中国走上民主舞台的步骤已经部署完成。各党当前任务  
              ,最主要的是在履行政治协商会议的各项决议,组织立宪政府,  
              实行经济复兴。共产党于此准备出力拥护。对于政治的及经济的  
              民主活动,将无保留,出而参加。
                             三月六日,即《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  
              》签字后的第十天,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精兵简政”  
              的党内指示,对山东、华中和晋冀鲁豫三个军队员额最多、民众  
              负担最重的地区,提出了分两期裁减兵员的计划,要这三个地区  
              第一期精减三分之一的兵员,三个月内外完成,第二期再精简三  
              分之一;对于晋绥、晋察冀两个战略区的兵员裁减问题,也作了  
              进一步的布置。
                             但从二月份开始,国内政局却向着同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  
              的愿望相反的方向发展,国民党当局指使暴徒制造了一系列反对  
              政协决议、反对国共合作和平建国的严重事件。
                             二月十日,也就是政协决议通过后的第十天,重庆发生了校  
              场口事件,国民党特务以暴力捣毁各民众团体在校场口广场举行  
              的庆祝政协成功大会,与会的各界著名人士郭沫若、李公朴、施  
              复亮等被打伤。庆祝政协成功的大会,竟在光天化日之下遭到如  
              此明目张胆的破坏。这件事向人们发出一个严重的信号:国民党  
              根本没有诚意来实行政协决议。当然,对中国共产党说来,事态  
              会如何发展,还需要继续观察。
                             二月二十日,北平国民党特务又以河北难民还乡请愿为名,  
              纠集暴徒千余人,大闹军调部中共方面的办公室,侮辱殴打工作  
              人员。
                             二月二十二日,国民党在重庆制造反苏反共游行,并捣毁重  
              庆《新华日报》营业部和民盟机关报《民主报》营业部,打伤工  
              作人员多人。
                             三月一日至十七日,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蒋介石为会  
              议定下了基调,这就是抛开国家的民主化来谈“军令与政令的统  
              一”,对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宪草修改原则“妥筹补救”。会议  
              根据这个调子,通过了一系列推翻政协决议案的决议。国民党以  
              中央全会的方式公然破坏政协决议,这就进一步证实:前此发生  
              的一系列暴行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国民党最高当局决策的先  
              行步骤。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对此表示严正的态度。《解放日报》  
              发表社论《评国民党二中全会》指出:国民党二中全会的决议,  
              推翻了“政协所决定的为全国人民所一致拥护的国会制、内阁制  
              、省自治制的民主原则,而继续坚持‘五五宪草'中的独裁原则  
              。”[11]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三月十八日召开的中外记者招  
              待会上也指出:国民党“二中全会的决议动摇了政治协商会议的  
              决议”。
                             三月二十日,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闭幕后的第二天,蒋介石  
              召开第四届第二次国民参政会。鉴于近期内接连发生的一系列事  
              件,中共方面的参政员拒绝出席这次会议。四月一日,蒋介石在  
              会上发表长篇演讲,公然宣称:“政治协商会议在本质上不是制  
              宪会议”,“东北九省在主权的接收没有完成以前,没有什么内  
              政可言”。前一点,是由蒋介石亲自出面,公然推翻政协决议。  
              后一点,是表明他们要向东北的解放区大举进攻了。
                             这时,蒋介石已调集七个军约二十五万人进入东北,其中包  
              括曾在缅甸作战的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开始对中共领导下  
              的东北人民武装力量发动全面进攻;在关内,也频繁地蚕食、侵  
              占解放区的城镇乡村。
                             一切事实表现,蒋介石决不甘心放弃他的独裁统治,决不会  
              轻易改变他的反苏反共立场。中共中央,包括毛泽东在内,在一  
              系列事实面前,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三月十五日,毛泽东出席  
              中共中央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他在发言中对国际、国内的时局作  
              了四点分析。在谈到蒋介石时,毛泽东说:蒋介石的主张有两条  
              :第一条,“一切革命党全部消灭之”;第二条,“如一时不能  
              消灭,则暂时保留,以待将来消灭之”,蒋介石的这两条,“第  
              一条很清楚,第二条是人们容易忘记的,稍为平静一点就忘了。  
              二月一日到九日就忘了,校场口事件以后就不忘记了。”马歇尔  
              能放长线,蒋介石也较何应钦不同。假如有一个放长线的,放半  
              年我们就会忘了,那就危险得很。[12]刘少奇在作总结时肯定毛  
              泽东的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打起来,有了准备;  
              不打,更好。”[13]
                             根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在三月十五日和十八日先  
              后发出了两份关于目前时局和对策的党内指示。前一个指示指出  
              ,苏军已从沈阳及其附近撤退,国共两军在东北的冲突罪将展开  
              。在国民党二中全会中,CC系和何应钦等军人派,正企图破坏  
              停战整军,借口东北问题,实行各地军事接收,想在马歇尔离华  
              期间造成新的内战局面。“而这种阴谋,是蒋介石知道的,因此  
              十分值得警惕”。为了对付国民党内反动派的阴谋挑衅,“除开  
              审慎应付东北问题外,华北、华中各地应即提起警觉,密切注意  
              顽方动态,并在军事上作必要准备,加强整训,加强侦察,严防  
              反动派突然袭击。如果反动派发动进攻时,必须能够在运动中坚  
              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除东北、热河外,各地第一期  
              复员整军,不论时局变化如何,都应力争完成,以利于作长期打  
              算。“减租、生产两件大事,一切地方须抓紧推动”,“务必在  
              今年内获得空前巨大成绩,造成解放区不可动摇的群众基础与物  
              质基础,不怕任何反动派的破坏。”[14]后一个指示指出:我们  
              必须坚持和强调政协决议每一条每一句均须实现,反对修改。“  
              在坚持实现政协决议、宪草原则,反对修改的斗争中,我们不要  
              害怕破裂。事实上我们愈坚持不许修改,国方就愈不敢破坏。我  
              们在精神上必须准备不怕分裂,不怕打内战,然后才能压倒反对  
              派的破坏,并可能免于分裂。”指示再一次强调:“我们反对分  
              裂,反对内战,但我们不怕分裂,不怕内战,我们在精神上必须  
              有这种准备,才能使我们在一切问题上立于主动地位。”[15]
                             三月十六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反对国民党修改政协决  
              议和宪法草案原则致周恩来的电报上,加写了一段话:“最近时  
              期一切事实证明,蒋介石反苏反共反民主的反动方针一时不会改  
              变。只有经过严重斗争,使其知难而退,才有作某些较有利于民  
              主的妥协之可能。”第二天他又致电周恩来,指出:国民党“二  
              中全会决议很坏,我们应展开批评攻势,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我党国府名单及国大代表名单暂勿提出”。
                             基于这些认识,从三月中旬开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逐步加  
              强对蒋介石集团的批评和揭露,加强各项应变准备。
                             怎样看待这一段历史呢?这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的一次中央会  
              议上,刘少奇说过一段话:在一、二月份,是糊涂了一下。现在  
              证明和平是不可能的了。但和虽不可能,谈判仍是必要的,因为  
              人民要和平。[16]毛泽东也说:在七大时,我们估计在日本投降  
              后如果不克服蒋介石和中国的斯科比事件,中国的内战就不可避  
              免。今年一、二月间似乎变了。后来还是证明七大估计是正确的  
              。谈判是有成绩的,教育了人民,党内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毛  
              泽东还举例说:“复员就吃了亏,部队不充实,减少了民兵。”  
              [17]
                             总的说来,中国共产党也好,毛泽东也好,虽曾一度对时局  
              和平发展的估计偏于乐观,但并没有完全陷入对和平的幻想中,  
              更没有因此而放弃人民手里的武装力量。到这年三月以后,随着  
              蒋介石破坏政协决议的行动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中共中央很快就  
              总结了经验教训,而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的重点转到准备应付国  
              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上来,对复杂的事物有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是  
              不奇怪的。
                             随着蒋介石全面内战步伐的加紧,一九四六年三月以后,国  
              内的军事形势出现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
                             关外,就是指东北地区。这个地区东、北、西三面同朝鲜、  
              苏联、蒙古接壤;南面,陆上同华北地区衔接,海上隔渤海同山  
              东半岛相望,人口三千余万,资源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战略  
              地位十分重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不抵抗的命  
              令下撤入关内,东北人民从此陷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血腥统治之  
              下。东北军一批爱国将领,在民众支持下,自发地组织东北义勇  
              军奋起抗击。中共满洲省委一面派人到各地义勇军中参加抗日,  
              一面组织东北人民武装起来开展游击战争。一九三六年,东北各  
              地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后来,在日  
              军重兵“讨伐”,“清剿”下,抗日联军一部分部认撤退到中苏  
              边境地区活动,小部分仍在日本占领区内进行隐蔽斗争。一九四  
              五年八月苏联对日宣战后,抗日联军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八路军  
              在冀热辽边和山东的武装也迅速深入辽南。
                             毛泽东一向十分重视东北。一九四五年中共七大期间,他曾  
              指出: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  
              要的。如果我们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  
              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中共  
              中央并没有更多地派遣部队进入东北。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根  
              据延安总部的命令,冀热辽军区司令李运昌就近组织部队挺进辽  
              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中共中央还决定以晋绥军区政治委员林  
              枫率千余干部先行进入东北,抓紧时机开展工作;命令原属东北  
              军的山东军区万毅支队等向热河急进,待查明情况后准备进入东  
              北。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二十六日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  
              上,毛泽东都谈了东北问题。他说:限于中苏条约,苏联不能直  
              接援助我们。我们先派干部去是确定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军  
              队去不去,还不一定。要看情况。[18]
                             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根据获知  
              的东北政治、军事情况,经同在重庆的毛泽东、周恩来研究后,  
              制定了以发展东北和热察两省为中心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的战略方针,并立即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大批主力部队昼夜  
              兼程急进,进入东北。
                             蒋介石同样十分重视东北。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他  
              取得了接收东北的法定身分。八月三十一日,他明令将东北三省  
              划分为九省三市,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准备进入东北,  
              从苏军手中接收政权。他在驻华美军帮助下,经海上运送军队登  
              陆秦皇岛,向东北挺进,并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他  
              还收编了伪满军及日军共二十余万人及大批土匪武装,要他们“  
              保持武器”,“为自身安全而奋斗”。蒋介石对他的部下说:“  
              东北不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而是中国革命的归宿地。经过本党  
              这三十年来不断的奋斗,我们中国的革命已经快得到归宿了。希  
              望各位在这最后成功的时候,格外奋起,格外努力,完此一篑,  
              以竟全功。”[19]
                             一九四五年冬,苏方多次表示要将中长路及其沿线各大中城  
              市移交给国民党政府,并要求中共领导下的部队迅速撤离这些地  
              区后,刘少奇一再为中共中央起草指示,告诉东北局:独占东北  
              已无可能,东北局除部署一定力量力求插足长春路沿线及各大城  
              市外,应以大部分力量分散到东满、西满、南满、北满之广大乡  
              村及中小城市与次要铁路,以争取我在东北的一定地位。
                             十二月二十八日,病休中的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建立  
              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  
              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  
              地。建立这种根据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东  
              北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情况下,这种根据地应建立在“距离国  
              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而在靠近国民党占领区  
              的游击区内,“应当作充分的工作,在军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线,  
              决不可轻易放弃”。《指示》强调:适应东北的实际情况,必须  
              在工作上有一个大的转变。全党“必须人人下决心,从事最艰苦  
              的工作,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必须“将正规军的相当  
              一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  
              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  
              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20]这个极富远见的指示,明确了东北  
              工作的方向,对日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上中旬,美国以三十一艘运输舰把国民党  
              两个军分别从九龙和越南海防运送到秦皇岛登陆,并连续攻占了  
              已被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山海关和绥中、锦州等北宁路上  
              的要点。一九四六年一月国共在关内实现停战后,蒋介石一面要  
              求苏军暂缓自东北撤军,一面要求美方加大海运能力,加速运兵  
              东北。到一九四六年三、四月间,包括热河方向在内,已有七个  
              军约二十五万人的正规军进入东北,占领了沈阳以及鞍山、营口  
              等城市,企图利用关内停战的机会,在关外大举进攻,力争消灭  
              中共领导的部队,或把他们压缩到僻远山区,处于不利地位,再  
              通过谈判解决东北问题。
                             陆续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在国民党军队没有  
              赶到前,已在东北各地取得很大发展,并于一九四五年十月同东  
              北抗日联军合编,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又  
              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一月十三日国共停战后,中共中央原来估计  
              ,东北地区在经过谈判后也有实现停战的可能。为了争取在谈判  
              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准备集中兵力“在我  
              完全防御有利条件下(退避三舍之后)给进攻之顽以坚决彻底歼  
              灭之打击”,并指出:“这是历史新阶段中的最后一战,将会决  
              定东北今后大局”,因而要“不怕以最大牺牲,求得这一作战胜  
              利。”
                             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乘苏军已从中长铁路撤  
              军而国民党军队还滞留于西满的有利时机,在三月中旬攻占四平  
              ,四月中、下旬先后攻占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重要城市,  
              歼灭被国民党加委的伪满军和土匪武装三万余人。至此,中长铁  
              路的开原以北段已全部处于东北民主联军控制之下,形成了背靠  
              北满、依托内线迎击大举北上的国民党军队的有利战略态势。
                             三月中旬,在中共谈判代表团的力争下,东北停战问题列入  
              军事三人小组谈判的议事日程。三月二十七日,又达成了《调处  
              东北停战的协议》。但蒋介石不想在东北实行停战,坚持必须占  
              领哈尔滨、长春、四平并控制中长铁路后,才能谈停战问题。为  
              了实现这个目的,他一面指令杜聿明指挥新一军和七十一军从沈  
              阳地区北进,限令在四月二日前占领四平,再向长、哈、齐推进  
              ,一面请求美国再协助运送五万兵力进入东北。
                             刚刚恢复工作的毛泽东,对蒋介石的企图早已料到。他认为  
              :苏军将于四月完成撤军。蒋介石必将部署部队自沈阳北进和我  
              争夺长春、哈尔滨。不给向北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以有力打  
              击,东北是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停战的,东北解放区后方也难以巩  
              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经取得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的  
              共识后,定下了“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阻滞国  
              民党军队北进,以争取在东北实现停战的决心。
                             三月下旬,国民党新一军、七十一军自沈阳地区北进,在遭  
              到东北民主联军顽强抗击,并在四平西南被歼一个师的大部后,  
              于四月中旬逼近四平市区。这时,返国述职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已  
              经返华,并提出东北停战方案。为了争取在有利态势下实行停战  
              ,毛泽东在四月二十六日致电林彪、彭真:“望加强四平守备兵  
              力,鼓励坚守,挫敌锐气,争取时间。”[21]二十七日至三十日  
              ,又多次致电林彪,指出:在停战前国民党军队可能继续发动几  
              次猛烈的进攻;我军必须“死守四平,寸土必争”。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加强四平守备力量,并依  
              据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态势,将主要力量部署在东起火石岭、西至  
              八面城的百里战线上,同国民党军队对峙。五月十四日,国民党  
              的增援部队新六军等也到达四平前线,并在第二天开始集中十个  
              师兵力,采取正面进攻和两翼迂回相结合的战法,对四平发起总  
              攻。参加这次总攻的,都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东北民主联军防  
              守四平的部队虽经顽强抗击,仍不能挡住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势。
                             四平守军鏖战一个多月,伤亡已达八千多人,疲惫困乏,难  
              以再战,加上防线左翼被突破,退路受到严重威胁。在这种紧急  
              情况下,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于五月十八日致电中央,陈述  
              理由,并于当日午夜组织部队撤出四平,分别向南满、东满、西  
              满转移。十九日,毛泽东复电:“一,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  
              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英勇顽强精神,这一斗争是  
              有历史意义的。二,如果你觉得继续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时,便应  
              主动的放弃四平,以一部在正面迟滞敌人,主力撤至两翼休整,  
              准备由阵地战转变为运动战。三,如果采取此项方针,我军必能  
              从目前的被动与不利地位转变到主动与有利地位;而敌则愈前进  
              愈分散粮源愈困难,其力量必减弱下来。”[22]
                             国民党军队占领四平后,马不停蹄地继续向北推进,先后占  
              领公主岭、长春、德惠,直抵松花江南岸。但其势已成强弩之末  
              ,无力再向北渡江进占哈尔滨。在这种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国共  
              双方经过紧张谈判,于六月七日分别发表在东北休战十五天以便  
              继续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东北出现了暂时休战的局面。
                             四平保卫战是在国共双方有可能在东北实现停战的历史背景  
              下进行的。战役历时一个多月,东北民主联军共毙伤俘国民党军  
              队一万多人,给了他们沉重打击,使东北出现了从六月到十月的  
              四个月的实际停战的局面。这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中共中央  
              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在原来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通过深入发动  
              群众,剿匪反霸,在北满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整个解放战争期  
              间,东北国民党军队始终未能北渡松花江进攻北满解放区,使东  
              北民主联军保持住了一块完整的战略基地。这一局面的形成,原  
              因很多,但四平之战中守军以高度顽强英勇的精神使进攻的国民  
              党军遭受重大损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  
              四平保卫战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是有所得的。当然,四平保  
              卫战是属于城市防御战性质,这并不是中共领导的军队的长处所  
              在,而且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可能达到成建制地消灭敌人的目的。  
              在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伤亡达八千人,其中绝大部分是  
              从关内调赴东北的骨干,使参战部队不得不撤向远离敌人的地区  
              ,以较长的时间进行整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有所失的。所  
              以中央军委和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的领导人都认为这是“一时  
              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作战,不能成为“一般的作战方针”。
                             注:
                             [1]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军事文集》第1集,中国人民解放  
              军总部1951年编印,第174页。
                             [2][18] 《蒋总统集》,台湾“国防研究院”印行,第15  
              22页。
                             [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9月版,第370、371、372页。
                             [4]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  
              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15页。
                             [5][6]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  
              月版,第1167、1174—1175页。
                             [7]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年12月版,第313页。
                             [8] 《解放日报》1946年1月11日。
                             [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10月版,第62—67页。
                             [10] 中共中央发渝台电,1946年2月6日。
                             [11] 《解放日报》1946年3月19日。
                             [12]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  
              6年3月15日。
                             [13]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  
              6年3月15日。
                             [14][1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92、93、94、97、98  
              页。
                             [16]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6年1  
              1月21日。
                             [17]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46年1  
              1月21日。
                             [19]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  
              945年8月23日。
                             [20]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1179、1182页。
                             [21] 中共中央致林,并告彭电,1946年4月26日。
               [22] 中共中央致林,并告彭电,1946年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