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队的带动下,机关和学校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  
              动。毛泽东和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负责人都带头开荒生产,交公  
              粮。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开垦了一块长方形的地  
              ,种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浇水、拔草。通过大生产运动,边区实  
              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单单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  
              二年两年中,军队和机关学校靠自己动手而获得解决的部分,占  
              了整个需要的大部分。毛泽东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  
              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  
              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是不能拿  
              数字来计算的无价之宝。
                           在这个时期中,毛泽东还要求边区政府全力支持农民发展生  
              产。他认为农民富裕起来了,才能有力地支持抗战。西北局和边  
              区政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制定优待移  
              民、难民的政策,鼓励他们开荒生产;第二,开展减租减息,调  
              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三,倡导劳动竞赛,表彰劳动模范  
              。这些措施推动了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涌  
              现出大批劳动英雄。农民获得实际好处后,更加把自己的命运同  
              共产党、八路军紧紧地联在一起。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毛泽东号召开展变工互助,把农业劳  
              动力组织起来。毛泽东后来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农民群众  
              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  
              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  
              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  
              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  
              毛泽东强调:组织起来,“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  
              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每一个共  
              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41]
                           边区只有很少的一点工业。毛泽东认为,它的数目虽小,意  
              义却非常远大,是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  
              的力量。他在给博古的一封信中写道: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  
              工厂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而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是机器而  
              不是手工,“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现在  
              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  
              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任务。”[42]
                           精兵简政这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是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  
              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提出来的。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在陕  
              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李鼎铭等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  
              ,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  
              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这个议案提  
              出后,曾产生争议。有些人担心这会使边区在遭到敌军进攻时没  
              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  
              他把整个提案抄到自己的本子上,重要的地方用红笔圈起,并在  
              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  
              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43]毛泽东后来说:“‘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  
              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十二月,中共中央发  
              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  
              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根据  
              中共中央的指示,陕甘宁边区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  
              。
                           中共中央下决心实行精兵简政的主要原因,毛泽东当时是这  
              样说的:“敌后的严重的必然趋势就是缩小。敌后变化是突然的  
              ,在事变后再干就被动,故要主动和定出办法”,[44]“在目前  
              ,战争的机构和战争的情况之间已经发生了矛盾,我们必须克服  
              这个矛盾。敌人的方针是扩大我们这个矛盾,这就是他的‘三光  
              '政策。假若我们还要维持庞大的机构,那就会正中敌人的奸计  
              。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  
              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  
              战争的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  
              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45]依据这种分析,  
              毛泽东强调精兵简政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精神,毛泽东多次致  
              电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要求他们下大决心实行彻底的精兵  
              简政,否则“弄到民困军愁,便有坐毙危险”。[46]在这期间,  
              为了加强陕甘宁边区的领导,他派原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李维汉到边区政府工作,希望他到任后,团结内部,在执行党的  
              各项政策中带个头,自觉承担起试验、推广、完善政策的任务。  
              [47]毛泽东还为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工作制定出  
              具体原则和办法。他强调: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  
              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  
              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  
              项目的。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对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  
              精兵简政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毛泽东常爱说的一句成语。  
              到一九四二年底,陕甘宁边区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在经济上渡过了  
              最困难的时期。在这几年的精心探索中,毛泽东对经济工作也积  
              累起比较丰富的经验。十二月,他为西北局高干会提供的《经济  
              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长篇书面报告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
                           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请李富  
              春、南汉宸等协助收集整理了有关粮食、税收、贸易、金融、财  
              政、供给等方面的大量材料,并告诉他们:每个材料“要说政策  
              、说工作,是向广大的干部说话,使他们看了懂得政策的方向,  
              懂得工作的作法。在说政策说工作时要批评错误意见,批评工作  
              缺点,使他们有所警惕。每样要有点历史,有点分析,又有一九  
              四三年应如何作法。”[48]
                           在报告中,毛泽东着重批评了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  
              政收支问题上打主意的错误思想,指出:“他们不知道财政政策  
              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  
              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  
              裕的。”“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而企图从收缩必不可  
              少的财政开支去解决财政困难的保守观点,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的。”关于人民负担问题,他批评了那种不顾战争需要、单纯地  
              强调政府应施“仁政”的错误观点,写道:“为了抗日和建国的  
              需要,人民是应该负担的,人民很知道这种必要性。在公家极端  
              困难时,要人民多负担一点,也是必要的,也得到人民的谅解。  
              ”同时,他还批评了另一种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  
              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他说:“我们一  
              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  
              “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  
              长期的抗日战争”。他总结起来说:“我们党的正确的口号,这  
              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  
              '或叫‘军民兼顾'。”[49]
                           毛泽东特别强调认真做好经济工作在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他指出:“我们不是处在‘学也,禄在其中'的时代,我们不能  
              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  
              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离开  
              经济工作而谈‘革命',不过是革财政厅的命,革自己的命,敌  
              人是丝毫也不会被你伤着的。”针对某些人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毛泽东还指出:“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  
              ,是要塌台的。因此,大批的干部必须从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的岗  
              位上转到经济工作的岗位上去。而各级党部、政府、军队、学校  
              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同时充分地注意经济工作的领导,要调查研  
              究经济工作的内容,负责制订经济工作的计划,配备经济工作的  
              干部,检查经济工作的成效,再不要将此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仅仅  
              委托于供给部门或总务部门就算完事。”[50]
                           这篇报告同毛泽东后来起草的《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  
              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文章是中共中央领导陕甘宁边  
              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工作的基本纲领。
                           兼任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贺龙在西北局高干会上讲  
              了这样一段话:
                           毛泽东“真正实际解决了边区当前最重大的问题(假若没有  
              饭吃,一切工作都无从说起),他比我们负责领导财经工作的任  
              何同志,更懂得边区情况(因为他有正确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  
              方法),这是马列主义经济学在边区的具体运用,是活的马列主  
              义经济学(不是能读《资本论》不懂边币的经济学),他不是夸  
              夸其谈的提出一般的方针与任务,而是对于每个问题都经过周密  
              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的确定今后能做  
              应做的事,并详细指出如何实现的办法(开荒、移民、水利、纺  
              织合作社、运盐、调剂劳动力均有极生动模范的例子),他解决  
              了摸索几年的众说纷纭的许多财经问题上的原则问题,实际问题  
              。他明确地指出了边区经济与财政的大道,提高了全体人民的信  
              心。他真正能使我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去争取抗战胜利。他不  
              仅解决了边区的经济问题财政问题,并且给各个抗日根据地和全  
              国都提供了解决问题辉煌的模范的例子。”[51] 贺龙的这段  
              讲话,恰当地说出了毛泽东领导边区建设、战胜严重经济困难的  
              重大历史贡献,也描述出了他在工作中那种严格尊重客观实际、  
              耐心倾听各种不同意见、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对复杂情况从多方  
              面进行分析、经过慎重研究后果断地作出判断、使问题得到妥善  
              解决的优良工作作风。
                           注:
                           [4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931页。
                           [42]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版,第238、239页。
                           [43]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  
              社1986年4月版,第502页。
                           [44][46]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  
              942年7月29日。
                           [4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882页。
                           [47]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  
              社1986年4月版,第499页。
                           [48]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版,第209页。
                           [49]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版,第891—894页。
                           [50]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  
              8月版,第565、566页。
                           [51] 贺龙:《整财问题报告大纲》,《陕甘宁边区抗日民  
              主根据地》文献卷(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10  
              月版,第307—3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