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毛泽东在十九  
日这一天就起草并发出十四份电报。其中,发给在西安的周恩来  
的电报有十一份,通报了中央的决定并提出具体的工作部署。发  
给在前线指挥军事的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有两份,命令他们率  
领野战军急行军直达长武待命,并派八十一师和二十八军开赴延  
安接受任务,给张杨以实际的援助。还致电在南京的潘汉年:“  
请向南京接洽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可能性,及其最低限度条件,  
避免亡国惨祸。”
               共产国际的来电,是在第二天(二十日)收到的。它的内容  
  和中共中央已经作出的决定基本一致。毛泽东立刻在当晚八时把  
  它转发给周恩来。共产国际来电的全文如下:“既然发动已成事  
  实,当然应当顾及实际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在下列条件基础上,  
  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甲、用吸收几个反日运动的  
  代表即赞成中国统一和独立的分子参加政府的方法来改组政府。  
  乙、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丙、停止消灭红军政策,并与红军联  
  合抗日。丁、与同情中国人民反抗日本进攻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  
  ,但不要提联合苏联的口号。”[39]
               潘汉年那时正住在南京宋子文公馆里。这是因为蒋介石在西  
  安被扣后,宋美龄急于了解中共的态度,经过宋庆龄的介绍,潘  
  汉年从上海到南京住进了宋公馆。他收到十二月十八日的《中共  
  中央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立刻把它交给宋子文转送  
  国民党中央。他还以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特殊身分,从  
  旁支持宋美龄等力排众议,主张和平营救蒋介石。当他接到毛泽  
  东十九日的密电后,又把刚刚译出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  
  共中央对西安事变的通电》立刻交给宋子文,并说:宋委员最了  
  解张学良将军,他一定会热情欢迎您去西安的。宋子文认为潘汉  
  年这个话反映了中共的意向,就在经过同亲日派的辩论后获准“  
  以私人资格前往西安”。二十日上午,宋子文由顾问端纳陪同飞  
  抵西安。张学良在见到宋子文时,坦率地告诉他:只要蒋答应张  
  、杨通电中的八项主张,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将一致同意释  
  放蒋介石。随后陪同他一起去见蒋介石。周恩来也明确转告宋子  
  文:中共并未参与此事,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望他劝说蒋介  
  石改变政策。第二天,宋子文飞回南京。
               毛泽东在二十一日又致电潘汉年,提出同南京政府谈判的五  
  项条件,要他立刻向陈立夫等提出,并且表示:“在上述条件有  
  相当保证时,劝告西安恢复蒋介石先生之自由,并赞助他团结全  
  国一致对日。”[40]
               潘汉年立刻向陈立夫等提出,并且从旁促进宋美龄去西安。  
  二十二日,宋美龄接到张学良欢迎她前往西安的电报后,立刻在  
  端纳、宋子文等陪同下飞赴西安。
               周恩来在西安极为复杂的环境中,机智地执行中共中央的方  
  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双方谈判创造了良好条件。谈判  
  从二十三日上午开始,南京方面出席的有宋子文,后来又加上宋  
  美龄,西安方面出席的有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一开始  
  ,张、杨重申他们在通电中提出的八项主张,周恩来也说明中共  
  的六项主张。经过两天谈判,宋美龄和宋子文对谈判的一些问题  
  都作了明确的承诺。
               谈判结束后,周恩来由宋氏兄妹陪同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当  
  面向他作了表示。那就是周恩来当时向中共中央所报告的:
               “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丑、由  
  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解决一切(所谈如前)。寅、他回南  
  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41]
               张学良以为蒋介石已经承诺了和谈条件,又怕时间久了在内  
  部会横生枝节,经宋子文请求,就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意蒋介石  
  离开西安。他事前没有告诉别人,连周恩来也没有通知,下午三  
  点多拉着杨虎城陪同蒋介石夫妇乘车直奔机场。蒋介石临行时对  
  张、杨说:“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  
  ,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42]看重义气而经验不足的张学  
  良,陪送蒋介石回南京后,反而遭到蒋介石的扣留和囚禁,长达  
  半个多世纪。
               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  
  会上作了报告和结论,对西安事变的意义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  
  :“西安事变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没有西安事变,转变时期  
  也许会延长,因为一定要一种力量逼着他来转变。西安事变的力  
  量使国民党结束了十年的错误政策,这是客观上包含了这一意义  
  。就内战来说,十年的内战,以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也就是抗战的开始。”
               他进一步分析西安事变能够造成这个转变实现的原因:“西  
  安事变这样的收获不是偶然的,因为国民党已开始动摇,酝酿了  
  很久。”“他们内部矛盾发展到最高度,所以西安事变便解决了  
  这个矛盾。这是酝酿成熟、时局转变的焦点。西安事变是划时代  
  转变新阶段的开始。”
               他也清醒地看到,西安事变虽然取得了这样重大的收获,并  
  不是什么问题都已解决了,中间还会发生障碍,今后的任务还很  
  艰巨。他说:“国共合作虽然说了很久,尚未实现。联俄问题,  
  亦在动摇中。”“西安事变仍是在发展中,我们应该教育落后(  
  分子),更多的争取中间分子。”但他对前途是乐观的,在作结  
  论时说:“关于内战是否结束?我们应该说基本上是结束了。至  
  于前途,不是内战或是抗日的问题,而是抗日迅速与迟缓问题。  
  ”[43]当事态正处在发展变动中的时候,毛泽东就作出这样明确  
  的判断是很及时的,也是富有预见性的。
               西安事变是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发生的。对中国共产党和毛  
  泽东说来,它来得很仓促,不可能在事前作准备,中间又经过不  
  少曲折。党必须根据急速变化着的政治局势,迅速作出判断和处  
  置,这实在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尽管在有些问题上对情况的了解  
  和认识不能不有个过程,但从大的方面说,党对事变独立作出的  
  各项决策是及时而恰当的,从而实现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标  
  ,为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打开了通道。
               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政治上的成熟。
               蒋介石在西安时虽然对停止内战、合作抗日作出了重大承诺  
  ,但他回到南京后,态度又有变化,时局的发展出现过一些曲折  
  。这也是毛泽东已经预见到的。
               一九三七年元旦,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博古并告彭德怀、任  
  弼时,指出:南京内部斗争甚烈,亲日派不甘心下台,有最后挣  
  扎、扣留张学良、进攻西安的危险。并作如下处置:与杨虎城、  
  王以哲等商议团结对敌,秘密通令东北军、西北军紧急动员,防  
  御亲日派进攻,红军准备进至兴平、扶风策应,加紧晋、绥、川  
  、桂、直、鲁的活动,反对内战。同一天,毛泽东、周恩来致电  
  潘汉年,指出:共产党“赞助国民党一切有利于救亡图存之改革  
  ”,愿与陈立夫、宋子文、孙科、冯玉祥各方面“商洽团结一致  
  挽救危局之方法”。[44]
               第二天,毛泽东针对南京政府扣留张学良后又向西安进兵、  
  西安内部群情激愤的事实,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言,进一步提  
  出:“自从释蒋后,我们总的方针是和平,西安亦是如此。”“  
  目前我们的方针,仍是要打击右派,争取中派,所不同的,对军  
  事上应有准备,对西安更要积极地帮助与团结。”“现在不仅是  
  西安问题,而是全国问题。”[45]同一天,中革军委主席团致电  
  前敌总指挥彭德怀、任弼时及各军团首长:为策应东北军与十七  
  路军积极作好准备,反对敌人的分化孤立政策,巩固西北抗日联  
  合的胜利,推动时局的发展。
               西安事变后几天,原来在延安的东北军就撤向西安一带集中  
  。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由红军接管延安。中共中央机关随即从  
  保安迁往延安。毛泽东也在一月十三日一起来到延安。他们在路  
  上走了四天时间。快进城的时候,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延安,  
  在陕北来说是个大地方,现在群众还不了解我们,我们一定要很  
  好地联系群众,要注意群众纪律,要对群众多做宣传工作。从这  
  时起,他在延安工作和生活了整整十年。
               一月二十四日,他在延安出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报告了  
  同国民党谈判的情况。谈到国民党中央军继续由潼关西进时,他  
  说:“对西安事件的分析,第一个阶段是进兵,第二个阶段是趋  
  向和平。所以能趋向和平,就是因红军靠近张杨。现在已一般的  
  趋向和平了。”[46]在讨论中,他再次发言说,对即将召开的国  
  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应该有表示,应该有新的问题。比如:说明我  
  们要建立的不是西班牙那样的人民阵线,而是民族阵线;说明西  
  安事变中我们的立场是和平解决,放了蒋介石以后我们军队开去  
  还是为着和平;申明不待民主共和国成立,我们就愿意成为统一  
  的区域,苏区是特别的,但也归他管辖。
               经过毛泽东、张闻天等的酝酿和起草,二月九日,中共中央  
  政治局常委会通过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电  
  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五项要求是:“(一)  
  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二)言论、集会、结社  
  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  
  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四)迅速完成对日抗  
  战之一切准备工作;(五)改善人民的生活。”电文明确表示,  
  如果国民党三中全会将这五项要求定为国策,中国共产党为了达  
  到全国一致抗日的目的,愿意作出如下四项保证:“(一)在全  
  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苏维埃政府  
  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  
  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  
  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  
  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47]
               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深重的  
  新形势下在政策上的重大转变。这样做,需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  
  。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讨论时说:“此电发表,各方面看法是  
  不同的:托派必说我们投降,左派怕我们上当。然而在政治上是  
  可以说明的,是可以表示我们真正抗日团结御侮决心的。”[48]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在第二天发出后,得  
  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  
  派的斗争。在二月十五日召开的国民党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  
  香凝、冯玉祥等十多人提出了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  
  工”三大政策的提案。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虽然仍使用反共的  
  语言,但所提的谈判条件同中国共产党所提的条件在实际上是相  
  近的。这表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正在接受中国共产党倡  
  导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后,在实际工作中采取  
  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停止了反对国民党的活动,停止了没收地  
  主的土地,准备改红军为国民革命军,准备在苏区用民选的政府  
  代替苏维埃制度等。南京方面,也作出积极的反应:停止对红军  
  的进攻,取消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而且拨发红军作为国民革命军  
  部队应得的饷金的五分之三,即三十万元。
               为了使国民党的政策进一步转变,从二月份起,周恩来等先  
  后在西安、杭州、庐山三地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谈判的焦点  
  ,集中在红军改编后的编制、人数、设不设总指挥部,苏区地位  
  、行政长官人选,两党合作的形式及纲领,共产党公开活动的时  
  间等问题上。当周恩来在杭州直接同蒋介石谈判后返回延安途中  
  ,毛泽东曾电告彭雪枫:“与南京谈判,在红军、苏区方面以保  
  证我们的绝对领导为原则,在两党关系方面以保证我党独立性为  
  原则,这些方面绝对不能让步,对方已大致承认。”[49]由于蒋  
  介石还缺乏足够的诚意,谈判中对许多重大问题一时还没有取得  
  结果。
               为了推动“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毛泽东多次写信或致电  
  给蒋介石、阎锡山、杨虎城、孙蔚如、王以哲、宋哲元、李宗仁  
  、白崇禧、刘湘、何香凝等,力陈抗日救国大义。五月,他亲自  
  布置并接待了十年来第一个担负和平使命前来苏区的国民党中央  
  考察团,表示要实现国共合作,打日本,救中国。
               在这段时间内,毛泽东多次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向他们介  
  绍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三月初,他在延安凤凰山住处会见美国进步作家和记者史沫  
  特莱。毛泽东对她说:我们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的,不是反对  
  一切帝国主义,而只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要求英、美、法  
  等国同情中国的抗日运动,至少保持善意中立。有人说共产党倡  
  导人民阵线,这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是民族战线  
  ,包括全民族一切党派及一切阶级,只除汉奸在外,这比起法国  
  或西班牙的人民阵线来广泛得多。没有疑义的,共产党的这种步  
  骤是对国民党一个大的让步,但这种让步是建立在一个更大更重  
  要的原则上面,这就是抗日救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这叫做双方  
  让步,互相团结,一致抗日。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诚然至今还不能  
  令人满意,但是业已开始了它的转变,三中全会的决议,可以看  
  到这种转变开始的证据。
               关于对三民主义的态度问题,毛泽东说:我们老早就是不仅  
  信仰共产主义,而且同时也信仰过三民主义的。不然,我们为什  
  么在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能够加入国民党呢?我们党中曾经有  
  若干人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及省党部委员,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现在的任务是必须为真正实现革命的三民主义而奋斗。这就是说  
  ,对外抗战求得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民主自由,求得建立  
  普选国会制、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与改善人民生活,求得解  
  除大多数人民痛苦的民生主义。这样的三民主义与我们现时政纲  
  ,并无不合,我们正在向国民党要求这些东西。至于我们还信仰  
  共产主义,那是不相冲突的,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曾经同意我们同  
  时信仰共产主义。只要当前革命政纲取得一致,即构成了团结救  
  国的基础,即可泯除一切猜疑,走上共赴国难的轨道。[50]
               毛泽东把这次谈话的记录稿又带一份给埃德加·斯诺,附信  
  说,这表示“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请他广为“宣播”;  
  也把这个记录稿寄一份给上海《大公报》的记者范长江,请他在  
  可能时把它发表。
               一个月后,毛泽东又在延安同美国记者韦尔斯谈话。他说:  
  国共谈判仍在进行,最主要的是两党的共同政治纲领,这是两党  
  合作的基础。纲领的原则在实现民族、民主及民生的任务。在抗  
  日战争中阶级斗争问题应有适当的解决。我们要在正与国民党进  
  行谈判中的共同政治纲领里提出:给工农以集会、结社、言论的  
  自由,普遍的选举权;对工人必须改良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对  
  农民应减租减税,关于土地问题应以立法及其他适当手段解决。  
  民主制度是对日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非它不可。没有广大人民  
  的要求与推动民主运动,则民主政治不会实现。全国各界各党各  
  派应团结起来为争取民主权而斗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和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实际上接受国  
  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标志着“联蒋抗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  
  段。
               毛泽东及时提出新阶段的任务。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一日,在  
  中央政治局听取博古关于西安事变经过的报告后,毛泽东说:“  
  我们过去最大部分的工作是用在西北,现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对全国工作的布置更为需要。”他说:我们致国民党三中全会通  
  电是大的让步,是带原则性的让步,为着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为  
  着抗日。对于土地问题,在大阶段来说是不放松的,但在目前阶  
  段是应停止没收土地的。苏维埃制度过去十年的斗争是对的,现  
  在改变也是对的。“应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解  
  释清楚的责任”。[51]
               这时,一个惨痛的损失是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失败。他们自  
  一九三六年十月下旬渡过黄河以西,到一九三七年三月,在极端  
  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四个月,歼敌二万多人,表现了不畏艰险  
  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同南京  
  政府交涉,要他们下令正在河西走廊不断攻击西路军的马步芳部  
  停战让防,又派人去青海同马步芳谈判,要他们停止攻击。由于  
  他们毫无诚意,谈判没有取得结果。三月五日,由刘伯承、张浩  
  率领的援西军出发西进。不久,因西路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失  
  败,援西军停止西进。
               三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国共  
  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任务。毛泽东在发言中讲了三个问题:第一,  
  关于中日矛盾与中国国内矛盾问题。他说:有许多原则有进一步  
  明确的必要。(一)中日矛盾是主要的,国内矛盾降到次要的地  
  位。对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会议决议是估  
  计到了,但对蒋介石的变化没估计到。中日矛盾是基本的主要的  
  ,在政治事变中证实了这一估计,国民党三中全会就是一个明证  
  。我们的政策的变化,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主要的根据就是这  
  一主要矛盾。(二)三民主义的革命的方面,与我们现时的政纲  
  不是相冲突的,我们应当拿起这一武器。三民主义在理论上也要  
  改一改。(三)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劳资两方面都  
  要如此,采取协商办法,这种改良是革命的。土地革命现在不是  
  主导的地位。(四)国民党的三中全会开始了国民党政策上的转  
  变,从通过的决议看,是从妥协到抗战、从独裁到民主。这一转  
  变,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抗日派的扩大与我们的政治影响。从开  
  始转变到彻底转变还要经过一些时期,还会有很多曲折。
               第二,关于过渡阶段问题。他说:第一阶段争取和平已经达  
  到了;从西安事变到抗日开始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民主  
  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不是主要口号,“立即抗日”也不是主  
  要口号,主要口号是“准备抗日”。为了抗日要争取民主,是目  
  前的主要任务,是这次政治局会议的主要议事日程。
               第三,关于领导权问题。他说:资产阶级从来都是想使无产  
  阶级服从它,做它的尾巴,这是应当着重说明的,并加紧对群众  
  的教育。目前形势对我们更有利,政治攻势都在我们方面,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和平运动、民主运动,都是我们创始的。[52]
               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还讨论了张国焘的错误。毛泽东在发言  
  中说:张国焘路线毫无疑义是全部错误的。张国焘的哲学,一言  
  以蔽之是混乱,其中主要的东西是机械论和经验论。他只承认看  
  得到的东西,因此他的思想是反理论反原则的。他只看到局部而  
  看不到全体,只知有今天而不知有明天。由于进行科学的分析,  
  所以我们能预见运动的法则,在军事上即是有战略的头脑,这正  
  是张国焘所缺乏的。会合后,中央要迅速北上,他按兵不动。他  
  要用枪杆子审查中央的路线,干涉中央的成分和路线,这是完全  
  不对的,根本失去了组织原则。张国焘在分裂红军问题上做出了  
  最大的污点和罪恶。张国焘入党以来,还曾有若干阶段是在党的  
  路线下工作的,但他的机会主义历史问题是必须要指出来的。我  
  们应该用诚恳的态度要求张国焘转变,抛弃他的错误,今后从头  
  干起。[53]三十一日,会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张国焘同志错  
  误的决议》。
               国内和平基本实现后,为了迎接全民族抗日的新形势,中共  
  中央于一九三七年五月在延安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出席会议  
  的有来自苏区、国民党统治区和红军中的党的正式代表二百十八  
  人,列席的有六十四人。这是一次人数众多、代表性广泛、意义  
  重大的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的政治报告,并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作了《为争取千百万群  
  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结论。
               毛泽东在政治报告和结论中,着重论述了三个问题。
               首先,他从分析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关系的  
  变化状况出发,由此确定党的任务和方针。他说:“由于中日矛  
  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产生的国  
  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形成了目前形势的新的发展阶段  
  。”他敏锐地指出:“中日矛盾变动了国内的阶级关系,使资产  
  阶级甚至军阀都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他们及其政党内部逐渐地  
  发生了改变政治态度的过程。这就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我们的统一战线是包括资  
  产阶级及一切同意保卫祖国的人们的,是举国一致对外的。”他  
  又冷静地估计到:国内矛盾虽已变为次要和服从的东西,但依然  
  存在,需要适当地调整,这就是还要提出民主政治、改良生活等  
  方针的由来。从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开始的中国革命新时期的  
  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国内和平;从一九三七年二月国民党  
  五届三中全会开始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民主。这些都是  
  走上全国性对日武装抗战的过渡阶段。在结论中,他批评了那种  
  由于片面地或表面地看问题而形成的否认国民党已开始转变的“  
  左”倾观点,指出这种观点看不见旧阶段的结束和新阶段的开始  
  ,因而不敢提出新任务,不敢前进一步。其次,他提出并阐明目  
  前阶段的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三位一体的任务。他说  
  :和平已实现,但并不巩固,也不等于抗战已经实现。为了巩固  
  和平,实现抗战,必须具备一个必要的条件,即争取民主。在这  
  种情况下,我们的结论不是回到“停止内战”或“争取和平”的  
  旧口号,而是前进一步,提出“争取民主”的新口号,只有这样  
  才能巩固和平,才能实现抗战。他批评那种认为“强调民主是错  
  误,仅仅应该强调抗战”的看法,指出:“抗战需要全国的和平  
  与团结,没有民主自由,便不能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强  
  国内的团结。抗战需要人民的动员,没有民主自由,便无从进行  
  动员。”“中国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任务  
  的完成,没有民主是不行的。”所以,必须实行下列两方面的民  
  主改革:第一,将政治制度上国民党一党派一阶级的反动独裁政  
  体,改变为各党派各阶级合作的民主政体;第二,保障人民的言  
  论、集会、结社自由,包括释放政治犯、开放党禁等。
               再次,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教训,阐明在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他尖锐地提出  
  这样的问题:“使无产阶级跟随资产阶级呢,还是使资产阶级跟  
  随无产阶级呢?这个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问题,乃是革命成败的  
  关键。”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无产阶级  
  怎样通过它的政党实现政治领导呢?毛泽东提出了四个条件:第  
  一,根据历史发展进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实现政治口号  
  的动员口号,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第二,无产阶  
  级及其政党发挥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  
  的任务的模范;第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  
  、巩固和发展与同盟者的关系;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  
  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最后,他号召全党不断提高马列主义  
  理论水平,尽速造就德才兼备干部,增强党内团结,为争取千百  
  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批准了毛泽东的报告和遵义会议以来中  
  央的政治路线。这次会议和中共中央接着召开的白区代表会议,  
  为迎接全国抗日战争的到来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作了重要  
  准备。
               注:
               [39] 毛泽东致周恩来电,1936年12月20日。
               [40] 毛泽东给潘汉年的电报,1936年12月21日。
               [41][42]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  
  2月版,第73页。
               [43]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的  
  记录,1936年12月27日。
               [44] 毛泽东、周恩来给潘汉年的电报,1937年1月1  
  日。
               [45]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7年1月2日。
               [46]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7年1月24日。
               [47]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年3月版,第157、158页。
               [48]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7年2月9日。
               [49] 毛泽东致彭雪枫电,1937年4月1日。
               [50] 毛泽东会见美国作家、记者史沫特莱的谈话,193  
  7年3月1日。
               [51]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7年2月11日。
               [52]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7年3月23日。
               [53]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的  
  记录,1937年3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