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堡战斗结束后不到一个月,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产生巨大  
影响、直接促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西安事变发生了。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九一八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激化的产物,  
  也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是  
  加强对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工作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内,这项  
  工作是由毛泽东直接领导的。
               瓦窖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时,由于蒋介石还没  
  有明确的抗日表示并且正继续加紧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军  
  事“追剿”,所以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是“抗日反蒋”,而把工  
  作重点放在有可能联合的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方面。经过几个月  
  的工作,包括释放东北军团长高福源回洛川等,同东北军、第十  
  七路军初步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秘密协议,开始形成  
  互不侵犯、互相通商、互派代表的新格局。
               这时,南京政府也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同中共接触,他们的代  
  表来到陕北。毛泽东、张闻天等向他们提出了五项要求:“一、  
  停止一切内战,全国武装不分红白,一致抗日;二、组织国防政  
  府与抗日联军;三、容许全国主力红军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御  
  日寇迈进;四、释放政治犯,容许人民政治自由;五、内政与经  
  济上实行初步与必要的改革。”[1]一九三六年三月的中央政治局  
  会议上,专门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问题。毛泽东作报  
  告。他指出:在全国民众要求抗日的形势下,国民党统治集团内  
  部已发生分化。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是:在“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口号下,对民族反革命派采取各个击破,对民族革命派采取  
  各个争取;争取民族改良主义者同民族革命派的左翼建立坚固的  
  同盟。他特别指出:“东北军之特点:失掉土地,因此其抗日情  
  绪高,愿与我们合作。”对张学良要实行互不侵犯,共同抗日,  
  可以派出全权代表同张学良直接谈。不管任何派别,都可以同他  
  们进行谈判,而在基本原则上不能让步。报告提出,军事谈判集  
  中于军委,政党谈判集中于中央常委,全部由常委指挥。[2]会议  
  一致通过毛泽东的报告。会议决定派周恩来为中共全权代表赴延  
  安同张学良会谈。
               随着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态度也在逐渐发生  
  变化。四月九日晚,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张闻天提出:“目前不  
  应发布讨蒋令,而应发布告人民书与通电。”“我们的旗帜是讨  
  日令,在停止内战旗帜下实行一致抗日”,“中心口号在停止内  
  战”。[3]现在保存下来的电稿后面有一个注:“此电刚发,接到  
  洛甫来电,所说立场同意”。就在同一个夜晚,周恩来在延安同  
  张学良会谈。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会见。当张学良提出“假如  
  我们能够联合抗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蒋介石”时,周恩来首先  
  说明共产党过去是主张抗日反蒋的,不过现在愿意重新考虑这个  
  问题,表示愿意听一听张学良的意见。张学良根据这两年同蒋的  
  不断接触和多方观察,觉得蒋还是有抗日的可能和存心的,蒋的  
  错处在于他坚持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目前最主要  
  的问题在于设法把蒋这个错误政策扭转过来,真正实现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周恩来听完后,对他提出的逼蒋抗日或联蒋抗日的  
  主张表示同意,并表示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针政策问题,愿意把这  
  个意见带回去,提请党中央郑重考虑以后,再作最后答复。张学  
  良高兴地说:“你们在外边逼,我在里边劝;我们对蒋介石来个  
  内外夹攻,一定可以把他扭转过来。”[4]可见双方在新形势下对  
  这个问题已有了大体相同的认识。
               红军东征胜利回师,五月五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政  
  府和各党派、各团体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呼吁:“  
  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  
  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5]通电  
  没有再提“讨蒋”、“反蒋”的口号,专谈“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而且将旧称“蒋贼”改为“蒋氏”,这一字之改在全国社  
  会各界产生巨大反响。五月二十八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作  
  军事报告讨论的结论时,再次强调:“东北军工作要加紧做”,  
  “东北军工作首先是政治上团结。”[6]
               不久,广东的陈济棠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联合提出要求  
  南京政府对日宣战,并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将粤、桂军改  
  称“抗日救国军”,出兵湖南,被称为两广事变。毛泽东在六月  
  八日向《红色中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说:“西南抗日反蒋的军事  
  行动,客观上是革命的与进步的行动。虽然这中间还不免有个别  
  分子夹杂有权位、地盘等不正当的动机。”[7]他在中央政治局会  
  议上说:“时局发展到新的阶段”:日军入侵华北,国民党中央  
  势力退出华北,中国内部整个起了很大变化。“我们说重心是抗  
  日,请蒋出兵。”[8]
               红军东征回师后,毛泽东找东征中俘获的阎锡山部团长郭登  
  瀛谈话,要他带信给阎锡山,表示红军愿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接着,又派彭雪枫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去山西太原同阎锡山联  
  络。
               他还分别写信给国民党政府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  
  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等,争取和他们实行合作抗日。
               毛泽东倾注了更大精力的是对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的工作。
               中共中央《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中指出:“由于东  
  北军现在所处的特殊的政治绝路的地位(亡国奴的地位),由于  
  红军对于东北军的革命的影响,东北军有极大可能转变为抗日的  
  革命的军队。”我们在东北军中的工作目标,不是瓦解、分裂,  
  也不是把东北军变为红军,而是要使东北军变为红军的友军,使  
  东北军实行彻底抗日的纲领。超出这个范围的一切言论与行动,  
  均在排除之列。[9]根据这个原则,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我们与东  
  北军关系现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七八两月须注大力于该军、师  
  、团三级的工作,派较得力的人分途去见军、师、团长,根据他  
  们的思想程度与接受可能,向他们解释合作抗日的道理。他特别  
  指出,“这个中层乃是枢纽,目前最为重要”[10]。
               七月二十七日,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报告了东北军  
  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毛泽东在会上称赞周恩来领导的这项工作“  
  可为很好的模范”。并且提出:过去我们的工作方针,第一在西  
  边建立根据地,第二在东边开展游击战争,第三建立抗日联合战  
  线。“以后的工作方针还是以前的三个,但次序要变更,第一是  
  联合战线的扩大,应放在第一位”。对东北军,对杨虎城部队,  
  对南京部队,都要建立工作委员会。现在大家应该出马,不应该  
  关起门来。不仅要注意上层,还应该抓紧中层的工作。红军的行  
  动也应该配合这一工作。[11]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这个提议。
               对张学良的复杂处境,毛泽东十分关心。他在八月九日写信  
  给张学良提醒他:蒋介石一解决西南问题,就有极大可能进攻西  
  北。“无论如何兄不要再去南京了,并要十分防备蒋的暗害阴谋  
  。”[12]
               在同杨虎城第十七路军建立联系后,毛泽东写信给杨虎城说  
  :“先生同意联合战线,盛情可感。”“良以先生在理在势在历  
  史均有参加抗日战线之可能。故敝方坚持联合政策,不以先生之  
  迟疑态度而稍变自己的方针。然为友为敌,在先生不可无明确之  
  表示。”[13]同一天,又写信给第十七路军总参议杜斌丞,希望  
  他继续推动杨虎城下决心联共抗日:“先生一言兴邦,甚望加速  
  推动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救西北救华北救中国之伟大  
  事业,愿与先生勉之”。[14]杨虎城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十分感动  
  ,表示诚恳地接受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救国的主张。
               中共中央也和国民党直接对话,努力促成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六月二十日,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二中全会书》提出:“只  
  要你们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和苏区,立即动员全国对日抗战,并实  
  现民主自由与制裁汉奸,我们和红军不独不妨害你们抗日,而且  
  用一切力量援助你们,并愿和你们密切合作。”“我们随时都准  
  备同贵党任何组织任何中央委员任何军政领袖进行关于合作救国  
  的谈判。”[15]这封信七月十日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宣布后  
  ,产生了积极的反响。蒋介石的报告中说:“中央对外交所抱的  
  最低限度,就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这比他在国民党五大上  
  所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  
  头,亦决不轻言牺牲”,显然又进了一步。接着,南京政府外交  
  部长张群同日本驻华大使谈判时,采取了强硬的态度,这在九一  
  八事变以来还不曾有过。
               日本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不仅严重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  
  存,也严重威胁着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统治地位。蒋介石和南京  
  政府内许多人员也有相当强烈的民族情绪。他们原来一直希望日  
  本的侵略能够适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国际社会能对日  
  本实施制裁,使局势不致进一步恶化,但这些希望都落了空。华  
  北事变的发展,特别是日本导演的“华北自治运动”的出台,把  
  南京政府逼到几乎无路可退的地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政  
  府开始考虑大幅度调整它的对日政策。
               国内的局势发展得很快,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会在七月底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对东北军和整个统一战  
  线工作的领导。
               八月十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这是一次重要的决策  
  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国共两党关系和统一战线等问题的报  
  告和结论。报告中说:蒋介石对日的基本方针,在战略上没有变  
  ,但他准备开国防会议,实行局部的对日作战,战术是变了;战  
  术既大变,将来有可能影响他们战略的动摇。报告说:我们三月  
  提出谈判的五条原则后,他们在五月答复时提出四项办法〔注:  
  (一)欢迎共方武装部队参加对日作战;(二)共方武装参加抗  
  战待遇同中央军;(三)共方有何意见可向即成立的民意机关提  
  出;(四)共方可选择一些地区试验其政治经济理想[16]〕。从  
  这可以看出蒋介石有动摇的可能。他们五届二中全会来信对谈判  
  又提出新的四条〔注:蒋介石在《苏俄在中国》中称这四条是:  
  “(一)尊奉三民主义;(二)服从蒋委员长指挥;(三)取消  
  红军改编为国军;(四)取消苏维埃,改为地方政府。”〕这新  
  四条同五月的四项办法有些变化,现在是着重统一,对红军开赴  
  绥远抗日没有提。“我们愿意和南京谈判,现在还是继续这个方  
  针。”从蒋介石的态度来看:“现在总方针变了,现在是巩固他  
  的统治。从前和我们无往来,现在有些改变了,现在他也来谈统  
  一战线,他可能改成国防政府,但要他统一指挥,使群众对他改  
  变态度,使日本退步。他想利用这一民族运动,不愿站在敌对地  
  位。”我们应当承认南京是一种民族运动的大力量,为要达到真  
  正的抗日,必须要经过这样中间的过程,我们可以和他谈判。“  
  我们唯一的要求是真正的抗日。”[17]毛泽东还在结论中提出:  
  蒋介石总是说先统一后抗日,我们是要他先给抗日的民主,要看  
  他做到怎样程度,才同他讲统一。“我们又要抗日,又要统一。  
  ”“‘抗日必须反蒋',现在不适合。现在要在统一战线下反对  
  卖国贼。”同时也指出:要注意提高对同盟者的警戒性,坚持党  
  的独立自主原则。[18]
               会议一致同意毛泽东的报告和结论,确定以国民党、蒋介石  
  作为今后谈判的主要对手,决定发表公开宣言和秘密文件。这次  
  会议标志着由“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过渡的结束,决定了  
  全党实行“逼蒋抗日”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  
  任弼时,通报了这次政治局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认定南京为  
  进行统一战线之必要与主要的对手,应与南京及南京以外之国民  
  党各派,同时的分别的进行谈判”;“继续停战议和请蒋抗日的  
  口号,目前阶段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  
  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在抗日进军路上,遇到蒋介石部队  
  和其他部队,实行先礼后兵政策”等。[19]
               会议决定发表的“公开宣言”,就是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  
  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它叙述了中国共产党自九一八事变以来  
  “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主张,严肃地批评国民党、蒋介石“  
  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和它造成祖国大片河山沦丧的严重后  
  果,同时也肯定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有了若干进步”,但仍不  
  能满足全国人民强烈抗日的要求。在亡国灭族的紧急关头,中国  
  共产党再一次向国民党大声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  
  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  
  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  
  中。”它在最后明确提出“国共的重新合作”的建议:“关键现  
  在是在贵党的手中”;“至于我们方面是早已准备着在任何地方  
  与任何时候派出自己的全权代表,同贵党的全权代表一道,开始  
  具体实际的谈判,以期迅速订立抗日救国的具体协定,并愿坚决  
  的遵守这个协定。”[20]
               会议决定在党内所发的“秘密文件”,就是九月一日中共中  
  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指示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  
  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  
  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指示提出:“在日帝继续进攻  
  ,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之下蒋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  
  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我们目前中  
  心口号依然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
               九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目前政治形  
  势和统一战线问题,又作了三次长篇发言,着重阐述了中国共产  
  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问题。他说:对民族反  
  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不是愿意不愿意,而是有力量领导和没有力  
  量领导的问题。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同。中  
  国是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我们在大革命时联合了  
  它。当前经济危机加深,日本压迫,“使民族资产阶级又有转变  
  到革命方面的可能”。我们重新提出和资产阶级联合,有苏区、  
  红军的存在,应当由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抗日的胜利。事实证  
  明,也只有共产党有力量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过,这样的  
  领导还是要争取的,现在正在争。“我们现在要用各种办法,逼  
  蒋抗日。”[22]他还说:加紧对南京政府以外的各党各派的统一  
  战线工作,更能逼蒋走到抗日。会议为适应新的形势,决定改“  
  人民共和国”为“民主共和国”,并作出《中央关于抗日救亡运  
  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
               会后,毛泽东草拟了《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在九  
  月二十日前后脱稿。协定草案共八条,其中规定:为实行对日武  
  装抗战,实现抗日救国联合战线,建立民主共和国,从本协定签  
  字之日起,双方立即停止军事敌对行为。国民党方面承认:停止  
  进攻红军与进犯苏区,划定红军屯驻地区,改革现行政治制度,  
  允许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释放政治犯。共产  
  党方面承认:红军不向国民党区域攻击,停止推翻国民党政权的  
  言论与行动,抗日作战时,在不变更共产党人员在红军中的组织  
  与领导的条件下,全国军队包括红军在内实行统一指挥与统一编  
  制。这个协定草案的基本内容,成为后来国共谈判的基础,也是  
  中国共产党同各地方实力派谈判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自从中央政治局确定了以南京政府作为主要的谈判对手以来  
  ,毛泽东在指导中共中央代表同南京政府进行谈判外,还直接致  
  信南京政府的军政要员宋子文、邵力子、孙科、陈立夫和王均、  
  朱绍良、毛炳文等,力陈抗日救国大义,主张“停战议和,一致  
  抗日”。他多次写信给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邹韬奋、陶行  
  知、章乃器等爱国领袖,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敬佩。他还努力  
  同地方实力派取得联系,分别写信给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  
  傅作义、宋哲元和各派政治势力代表冯玉祥、李济深、蒋光鼐、  
  蔡廷锴等,争取他们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理解与支持  
  。
               在这期间,毛泽东进一步加强了对张学良和杨虎城部的工作  
  。九月,他派自己的秘书张文彬到西安同杨虎城谈判,达成了互  
  不侵犯、双方在防区内取消敌对行动、取消经济封锁、建立军事  
  联络等协议。张文彬作为红军代表留在西安,公开身分是十七路  
  军总指挥部政治处主任秘书。十月初,毛泽东等又派叶剑英到西  
  安张学良部作为中共中央的常驻代表,进一步开展对东北军、西  
  北军和整个西北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
               到一九三六年深秋,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的关系进一步  
  改善,步调更趋一致。在西北地区,已经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  
  、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
               当然,南京政府政策的转变,走的不是一条笔直的路,中间  
  又有不少波折。蒋介石对共产党的疑忌实在太深了。在他看来,  
  所谓“中共问题的解决”就是要共产党向国民党投诚,由他们收  
  编。这自然是办不到的。因此,如果能用武力来强行解决,他仍  
  认为是“上策”,还要再试一试。
               当“两广事变”被南京政府以政治收买和军事讨伐的办法解  
  决后,蒋介石认为又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对付红军和共产党了。他  
  一面邀请周恩来在广州或香港会谈,一面调集军队“围剿”红军  
  ,胡宗南部就是在这时又调到西北向红军进攻的,想给红军以大  
  的打击后再在谈判桌上讲条件。
               处在从内战到抗日的转变关头,毛泽东善于运用灵活的策略  
  ,对蒋介石采取的多种手段,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军事上,  
  他致电驻在张学良处的刘鼎,告诉他:“蒋介石向西北进攻,我  
  方已有相当准备,立于防御地位予以打击,促其觉悟。”在政治  
  上,当蒋介石邀周恩来前去会谈时,毛泽东指出:“先停战,后  
  谈判。”蒋介石大举进攻西北的情况,使周恩来无法前去,但中  
  共中央仍派潘汉年到上海去同南京方面谈判。从十月中旬至十一  
  月十九日,他同南京政府代表陈立夫进行了三次会谈。陈立夫根  
  据蒋介石的指令,态度十分强硬,提出在陕北的政权必须取消,  
  红军只留三千,师长以上一律解职出洋等。这样,谈判只能搁浅  
  。到十二月初,当陈立夫得知胡宗南部在山城堡挫败后,又派人  
  到上海找潘汉年,表示国共谈判不能中止。
               这时,毛泽东认为逼迫蒋介石停止“剿共”仍是目前建立抗  
  日统一战线的中心关键。十一月十三日,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说:  
  “对蒋的问题,现在还没有把握。”“然而蒋不一定是始终不变  
  的。根据情况的变迁,有可能逼他走到与我们联合。”[23]十二  
  月一日,他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十八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  
  写信给蒋介石,批评他调集胡宗南等部进攻红军和苏区;希望他  
  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信中写道:“今日之事,抗日  
  降日,二者择一。徘徊歧途,将国为之毁,身为之奴,失通国之  
  人心,遭千秋之辱骂。”“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寇深祸亟  
  ,言重心危,立马陈词,伫候明教。”[24]
               可是,蒋介石却视毛泽东等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  
  的处境已难以为继,又变本加厉地调集三十万军队准备“围剿”  
  红军,以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陕甘绥宁  
  边区总指挥,由军政部次长陈诚驻前方“督剿”。十二月四日,  
  蒋介石带着这批人和其他军政要员飞抵西安,给张学良、杨虎城  
  施加压力。蒋介石住在临潼华清池附近的临时行辕里,召见张学  
  良、杨虎城,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  
  剿共”命令,将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全部开到陕甘前线作战;(  
  二)如不愿“剿共”,就将东北军调往福建,第十七路军调往安  
  徽,让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张学良、杨虎城无法接受这  
  两个方案,痛哭流涕地向蒋介石“苦谏”,反又遭到蒋介石的严  
  厉训斥。这就把张、杨逼到了绝境,加上西安各界抗日救亡运动  
  高涨的推动,终于驱使张、杨下定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行“  
  兵谏”。
               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和  
  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十多名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改组  
  南京政府,停止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沈钧儒、邹  
  韬奋等,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  
  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事先并不知道西安事变将要发生。事变发生的当  
  天清晨,张学良致电毛泽东、周恩来说:“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  
  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及重要将领陈诚、朱绍良、  
  蒋鼎文、卫立煌等扣留,迫其释放爱国分子,改组联合政府。兄  
  等有何高见,速复。”[25]稍后,张学良、杨虎城又联名电邀中  
  共中央派人来西安共商大计。中共中央接到张学良电报后,周恩  
  来、张闻天、博古、朱德、张国焘等在毛泽东住的窖洞里开会,  
  商量处理西安事变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周恩来在同一天复电张  
  学良:“提议立即将东北军主力调集西安、平凉线,十七路军主  
  力调集西安、潼关线。”“红军担任钳制胡(宗南)、曾(万钟  
  )、毛(炳文)、关(麟征)、李仙洲各军。”“恩来拟来兄处  
  协商大计,如何盼复。”[26]
               十二月十三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因为西安事变的  
  发生很突然,情况还不很清楚,有待进一步了解和观察,会上对  
  许多重大问题只是交换意见,需要在进一步弄清情况后才能作出  
  决断。毛泽东先发了言,最后又作了结论。他在发言中提出一个  
  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对这一事变的态度怎样?应该拥护  
  ,还是中立,或反对?应该明白确定,是不容犹豫的。”他断言  
  :“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  
  它的纲领,都有积极的意义”,“就是在他的自卫的出发点上也  
  是革命的”,“是应该拥护的”。他说:蒋介石最近立场虽是中  
  间的立场,然在“剿共”一点上还是站在日本方面的。这一事变  
  的影响很大,打破以前完全被蒋介石控制的局面,有可能使他部  
  下分化转到西安方面来,同时也要估计到他的嫡系胡宗南、刘峙  
  等进攻潼关,威胁西安。在兰州、汉中这些战略要点,我们应立  
  即部署兵力。他当时的设想是:“我们应以西安为中心的来领导  
  全国,控制南京,以西北为抗日前线,影响全国,形成抗日战线  
  的中心。”他着重提出:“我们的政治口号:召集救国大会。其  
  他口号都是附属在这一口号下,这是中心的一环。”[27]与会者  
  还有九个人发了言,其中讲得最激烈的是张国焘。他说:“在西  
  安事件意义上,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蒋。”“内乱是不是可免  
  ?这是不可免的,只是大小问题。”“因此,打倒南京政府,建  
  立抗日政府,应该讨论怎样来实现。”[28]
               张闻天不同意这个意见,说:“我们不采取与南京对立方针  
  。”“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  
  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29]毛泽东在作结论时说:我们现在  
  处在一个历史事变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前途摆着许多通路,  
  同时也有很多困难。敌人要争取很多人到他们方面去,我们也要  
  争取很多人到我们方面来。针对张国焘“第一是抗日,第二是反  
  蒋”的说法,毛泽东强调:“我们不是正面的反蒋,而是具体地  
  指出蒋的个人的错误,”“又要反蒋,又不反蒋,不把反蒋与抗  
  日并立。”[30]当天中午,毛泽东、周恩来再次电告张学良:“  
  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3  
  1]周恩来等先到延安,十七日乘坐张学良专机抵达西安,协助张  
  学良、杨虎城处理事变。
               周恩来在十七日到达西安,立刻同张学良面谈,且于当夜致  
  电毛泽东并中共中央,报告国民党中央军刘峙部已以五个师入潼  
  关、逼渭南。“张拟以杨部控西安,东北军主力集渭水北备战,  
  决战必使红军参加。”他已同张学良商定红军南下延安、庆阳一  
  线接防。电报中还报告说:蒋鼎文已释放,持蒋介石信令停止内  
  战,宋子文明日来西安。“我们商定条件:(一)停止内战,中  
  央军全部开出潼关。(二)下令全国援绥抗日。(三)宋子文负  
  责成立南京过渡政府,肃清一切亲日派。(四)成立抗日联军。  
  (五)释放政治犯,实现民主,武装群众,开救国会议,先在西  
  安开筹备会。”[32]第二天,周恩来又两次来电报告情况:“南  
  京亲日派目的在造成内战,不在救蒋。宋美龄函蒋:宁抗日勿死  
  敌手。孔祥熙企图调和,宋子文以停战为条件来西安,汪将回国  
  。”[33]这些都为中共中央的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情况和建议  
  。
               在收到周恩来来电的同时,毛泽东又获悉:日本外相十七日  
  声言,南京若与张、杨妥协,日本将不能坐视;日本关东军发表  
  声明,要求南京“反共防共”。他和张闻天、博古等商定,主张  
  有条件地恢复蒋介石的自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十八日,中共  
  中央公开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表示“为国家  
  民族计,为蒋氏个人计”,要求国民党:“召集全国各党、各派  
  、各界、各军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决定对日抗战,组织国防政  
  府抗日联军。”“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开放人民抗日  
  救国运动,实行言论集会结社的民主权利,释放一切政治犯及上  
  海爱国领袖。”并表示:“本党相信,如贵党能实现上项全国人  
  民的迫切要求,不但国家民族从此得救,即蒋氏的安全自由当亦  
  不成问题,否则糜烂横政,民族生存与贵党生命均将为贵党错误  
  的政策而断送干净也。”[34]
               十二月十九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讨论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这时,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面的  
  情况已比较清楚,中共中央已有可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方针。毛  
  泽东在会上做了报告和结论。他在报告中说:“西安事变发生后  
  ,南京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捉蒋介石问题上,动员一切力量来  
  对付西安,把张杨一切抗日主张都置而不问,更动员所有部队讨  
  伐张杨,这是西安事变发生后所引起的黑暗方面的表现,这是对  
  于抗日不利的。”我们必须指出:“目前问题主要是抗日问题,  
  不是对蒋个人的问题,盲目的拥护蒋个人而不问抗日是完全不对  
  的。”他接着说:在另一方面,西安事变的发生是由于南京政府  
  不立刻对日抗战、尤其是由于蒋介石的“剿匪”政策所造成的。  
  它“能更促进抗日(力量)与亲日(力量)的分化,使抗日战争  
  更为扩大,这是光明的一面”。我们应该“坚定地站在抗日的立  
  场,对于好的方面发扬,对于黑暗方面给以打击”。他明确地提  
  出反对使内战扩大,也就是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张,说:  
  “我们主要是要消弭内战与不使内战延长。”当时,苏联《真理  
  报》两次发表评论,指责西安事变是日本人造成的。毛泽东不同  
  意苏联的这种说法,指出:“日本说苏联造成,苏联说日本造成  
  ,双方对于事实的实质都有抹煞。”他坚持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  
  出发,表示:“我们准备根据这样的立场发表通电,国际指示还  
  未到,或者要隔两天再发。”[35]
               会议讨论时,政治局内部的意见很一致。博古表示:“我完  
  全赞成毛主席这个解释。”我们应着重指出,目前的问题是抗日  
  不抗日的问题,不是蒋个人的问题,“不采取与南京的对立”。  
  [36]张闻天说:“我们的方针,应确定争取成为全国性的抗日,  
  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方针。”“我们应尽量争取时间,进  
  行和平调解。”[37]
               毛泽东作结论指出:西安事变是站在红军的侧面,受红军的  
  影响是很大的。只有结束内战才能抗日。“现在应估计到这次是  
  可能使内战结束。”“我们应变国内战争为抗日战争。”“我们  
  要争取南京,更要争取西安。”[38]
               会议通过《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提出:  
  “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  
  解决。”同时,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联名向南京、西  
  安当局发出通电,表明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由于政治局内部  
  意见已很一致,这个通电并没有等候共产国际的来电,就在十二  
  月十九日当天发表了。
               注:
               [1] 张闻天、毛泽东、彭德怀给博古转周继吾的信,193  
  6年3月4日。
               [2]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6  
  年3月27日。
               [3] 毛泽东、彭德怀给张闻天的电报,1936年4月9日  
  。
               [4]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年1  
  1月版,第34、35页。
               [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3月版,第21页。
               [6]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结论的记录,1936  
  年5月28日。
               [7] 毛泽东:《关于西南事变的谈话》,1936年6月8  
  日。
               [8]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  
  年6月12日。
               [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3月版,第30-31页。
               [10] 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1936年7月1日。
               [11]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7月27日。
               [12] 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毛泽东联名写给张学良的信  
  ,1936年8月9日。
               [13] 毛泽东写给杨虎城的信,1936年8月13日。
               [14] 毛泽东写给杜斌丞的信,1936年8月13日。
               [1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年3月版,第44、46页。
               [16] 谌小岑:《西安事变前一年国共两党联合抗日问题的  
  一段接触》,《文史资料选辑》第71辑,中华书局1980年  
  版。
               [17]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记录,193  
  6年8月10日。
               [18]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结论的记录,193  
  6年8月10日。
               [19] 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等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  
  任弼时,1936年8月12日
               [20][2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77、87、89页。
               [22]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9月15日。
               [23]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1月1日。
               [24] 毛泽东、朱德等给蒋介石的信,1936年12月1  
  日。
               [25] 张学良给毛泽东、周恩来的电报,1936年12月  
  12日。
               [26] 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电,1936年12月12  
  日。
               [27]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2月13日。
               [28] 张国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2月13日。
               [29] 张闻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2月13日。
               [30]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2月13日。
               [31] 毛泽东、周恩来致张学良电,1936年12月13  
  日。
               [32] 周恩来致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电报,1936年12  
  月17日。
               [33] 周恩来致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电报,1936年12  
  月18日。
               [34]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中央电,1936年  
  12月18日。
               [35]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2月19日。
               [36] 博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6  
  年12月19日。
               [37] 张闻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2月19日。
               [38]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记录,193  
  6年12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