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毛泽东连续出席五月十五、十七、十九、二十、二十  
二、二十三、二十八日的七次政治局常委会议,逐项落实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提出的任务。
               在这些任务中,最紧迫的是西征甘肃的军事行动。五月十八  
  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下达西征战役命令,决定以红一方  
  面军主力一万三千多人组成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  
  治委员,向陕、甘、宁边界地区发动进攻;其余部队留在南线、  
  东线牵制国民党的军队,以掩护红军主力西征和保卫陕甘根据地  
  。
               彭德怀西方野战军从五月十九日起出发西征。因为这一地区  
  是回民聚居的地区,毛泽东在二十五日发布了《中华苏维埃中央  
  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提出:“主张回民自己的事情,完全  
  由回民自己解决”;“担保回民信仰的绝对自由”;“愿意武装  
  回民,成立独立的回民抗日军”;“取消军阀官僚民团的一切苛  
  捐杂税,改善回民的生活。”[21]西方野战军接连取胜,相继占  
  领了陕甘宁三省边界的大片地区。在作战中,红军根据中共中央  
  《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着重打击马鸿逵、马鸿宾部和  
  地方民团;原则上避免同东北军作战,同东北军骑兵第六师达成  
  互不侵犯协议,但对接受蒋介石命令向红军进犯的何柱国骑兵师  
  准备适当还击。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对西征以来的整个指挥  
  ,我都是同意的。”“对何柱国指挥‘进剿'之东北军,宜决定  
  消灭其一部,这样做不会妨碍大局,反有利于大局。”[22]西方  
  野战军在作战中俘获了何柱国骑兵师部分官兵,在经过“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的教育后,全部释放,马匹和武器也一并归还。  
  这样又促进了红军和东北军合作关系的发展。
               西方野战军的作战到八月一日结束,进行休整。这次战役,  
  历时两个半月,共消灭敌人、俘敌旅长以下二千余人枪,战马五  
  百余匹;开辟了横宽二百多公里的新区,使陕甘根据地发展成陕  
  甘宁根据地;扩大了红军,组建了两个骑兵团,发展了地方武装  
  ;征集了大批资财。这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打好了基础。
               正当西征战役正在进行的时候,一位外国朋友、美国著名记  
  者埃德加·斯诺在七月初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进行实地采访。他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以后,见到了毛泽东  
  。斯诺不久后这样记下他最初见到毛泽东时的印象: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  
  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  
  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  
  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  
  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  
  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我想我  
  第一次的印象——主要是天生精明这一点——大概是不错的。然  
  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  
  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的研究,他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  
  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  
  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  
  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是中  
  国现有的最有才干的战略家,这是令人很感到兴趣的事。”
               “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  
  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史的财产,他所有的财  
  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服——包括两套布制服。”“  
  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  
  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  
  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  
  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毛泽东在  
  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  
  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  
  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他似乎一点也没  
  有自大狂的征象,但个人自尊心极强,他的态度使人感到他有着  
  一种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魄力。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  
  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在那种时  
  候,据说他嬉笑怒骂的本领是极其杰出和无法招架的。”[23]
               毛泽东曾经多次同斯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向他说明中国  
  共产党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内外政策。
               关于对外政策,毛泽东说:今天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  
  日本帝国主义。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而且是全世界所有爱  
  好和平的人民的敌人。当中国真正获得了独立时,外国正当贸易  
  利益就可以享有比以前更多的机会。苏维埃政府是欢迎外国投资  
  的。
               关于抗日战争的前途和战略方针,毛泽东说:日本必败,中  
  国必胜。中国当前的任务是收复全部失地,不仅仅是保卫长城以  
  南的主权,东三省是必须收复的。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  
  的战场上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  
  这样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  
  事的阵地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方针  
  。
               毛泽东着重谈判:面对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新形势,中国共  
  产党的国内政策正在相应地作出重大变动。他说:在整个中国正  
  面临着要变为日本奴隶的迫切关头,为着把一切爱国分子组成一  
  个抗日的民族阵线,我们的政策在许多方面已经改变了。富农的  
  土地是不没收的,小地主的财产不被没收,被没收的地主也给他  
  们一份土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不能只限于任何一个阶  
  级的参加,现在一些资本家、银行家,甚至许多地主和许多国民  
  党军队中的军官们,已经表示了他们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志愿,我  
  们不能拒绝他们。甚至蒋介石,如果他一旦决定参加反日的抗战  
  ,我们也会欢迎他参加。
               针对有些人恶意地把中国共产党说成是莫斯科在华代理人的  
  攻击,毛泽东义正词严地说:共产国际不是一种行政组织,除起  
  顾问作用之外,并无任何政治权力。虽然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  
  的一员,但决不能说苏维埃中国是受莫斯科或共产国际统治。中  
  国共产党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政党,在它的胜利中,它必须是全民  
  族的代言人,它决不能代表俄国人说话,也不能替第三国际来统  
  治,它只能为中国群众的利益说话。
               当斯诺在苏区进行了两个多月考察后,九月下旬,毛泽东又  
  同他谈了联合战线问题。在解释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为什么要  
  改变时,毛泽东说:第一是日本的严重侵略,如果不同国民党合  
  作,我们对日抗战的力量是不够的;第二,中国民众和许多爱国  
  的官员都渴望国共两党为抗日救国而重新合作;第三,国民党内  
  的许多爱国分子也赞成同共产党重新联合。为了实现这一联合,  
  一定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政治制度和国防民主政府。这个政府的  
  主要任务是:(一)抵抗外敌侵略;(二)给予民众以民主权利  
  ;(三)发展国民经济。我们反对帝国主义,但并不反对现在在  
  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应斯诺的再三请求,毛泽东还向他详细谈了自己从童年到长  
  征的经历。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仅有的一次。
               斯诺在十月底秘密回到北平,把他在苏区采访获得的丰富材  
  料写成书寄到英国,在伦敦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并且  
  很快被译成十多种文字,第一次向全世界公正而翔实地介绍了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产生了相  
  当轰动的效果。以后,也被译成中文,用《西行漫记》的书名出  
  版,在中国国内产生广泛的影响,使众多的人们了解了中国共产  
  党和红军的真相。
               红一方面军的西征胜利,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实现红军  
  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在陕北站住脚跟并胜利展开的时  
  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直十分关心被张国焘强令南  
  下的那部分红军的命运,争取他们早日重新北上。一九三五年十  
  二月二日,毛泽东和彭德怀致电向他们通报直罗镇大捷的情况,  
  并告诉他们:“在中央正确领导下,粉碎了三次‘围剿',正在  
  猛烈扩大红军,猛烈发展苏区,准备迎接战斗的胜利。”[24]一  
  九三六年元旦,毛泽东在复电朱德时又通报说:“国际除派林育  
  英同志来外,又有阎红彦同志续来。”“政治局在国际指示之下  
  ,有新策略决定”,“其主要口号为民族统一战线,苏维埃人民  
  共和国,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土地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结合,国  
  内战争与民族战争相结合。”[25]但张国焘却一意孤行,在分裂  
  党和红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理番县卓木碉另立党的第二“中  
  央”,狂妄地宣称:“此间用中央、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  
  军委、总司令部等名义对外发表文件,并和你们发生关系”,“  
  你们应称北方局,陕北政府和北路军”,“一、四方面军名义应  
  取消”。
               鉴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央关  
  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指出:“张国焘同志  
  这种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党  
  中央除去电命令张国焘同志立刻取消他的一切‘中央'、放弃一  
  切反党的倾向外,特决定在中央委员会内公布一九三五年九月十  
  二日中央政治局俄界决定。”[26]同时,毛泽东、张闻天、周恩  
  来还商请刚从共产国际回来的中共代表团成员张浩(即林育英)  
  做张国焘的工作。张浩在二十四日致电张国焘等,传达共产国际  
  指示:“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于中国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并认为中  
  国党在共产国际队伍中除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中国革命已成为  
  世界革命伟大因素,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地位,中央红军的  
  万里长征是胜利了。”他建议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可即成立西  
  南局直属代表团”于张焘和中央之间的则争论,“可提交国际解  
  决”。[27]张浩的电报在南下的红军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徐向前  
  回忆道:“张国焘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心里着慌。特别是张浩  
  来电,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肯定中央北进路线是正确的,高度  
  评价中央红军的英勇长征,这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无疑是当头  
  一棒。这个时候,陈昌浩也转变了态度,表示服从共产国际的决  
  定。孤家寡人的张国焘,被迫‘急谋党内统一'。朱总司令和大  
  家趁机做他的工作。我们还是老主意:取消这边的‘中央',其  
  他分歧意见,待日后坐下来慢慢解决。”[28]张国焘越来越孤立  
  ,被迫在一月二十七日致电张浩、张闻天,表示“在原则上完全  
  同意”瓦窑堡会议决议,又提出“由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这  
  时,南下红军在不利环境下遭到国民党军重兵进攻,伤亡极大,  
  由原来的八万人锐减为四万多人,给养困难,前途渺茫。红二、  
  六军团又即将在任弼时、贺龙等率领下前来会合。这些,迫使张  
  国焘不得不在六月六日宣布取消他成立的第二“中央”。徐向前  
  回忆道:“毛泽东同志说过:南下是绝路。后来的事实,完全证  
  明了这一正确论断。‘吃一堑,长一智'。我对毛主席的远大战  
  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2  
  9]七月一日,毛泽东、张浩、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彭德怀等  
  六十八位在陕甘的党政军负责人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  
  、陈昌浩、任弼时、贺龙及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指战员,庆祝  
  二、六军团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电文说:“我们以无限的热  
  忱庆祝你们的胜利的会合,欢迎你们继续英勇的进军,北出陕甘  
  与一方面军配合以至会合,在中国的西北建立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30]接着,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  
  (原红一方面军的红九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  
  任弼时为政委。两军会合后,任弼时从张国焘处要来电报密码本  
  ,直接同在陕北的中共中央沟通了联系。在朱德、刘伯承、任弱  
  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从  
  七月初开始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北上同中共中央会合。
               中共中央、毛泽东得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消息,非常兴  
  奋。七月二十二日,毛泽东、张浩、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致  
  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指出:我们正动员全部红军并苏区人  
  民粉碎敌人的进攻,迎接你们北上。“二、四方面军以迅速出至  
  甘南为有利。待你们进至甘南适当地点时,即令一方面军与你们  
  配合,南北夹击,消灭何柱国、毛炳文等部,取得三方面军的完  
  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的局面。”[31]七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  
  批准他们成立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统一  
  领导红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第二天,毛泽东同周恩来、彭  
  德怀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关切地询问:“不知粮食够用  
  否?目前确至何地?八月中旬可出甘南否?”又说:“西北统一  
  战线有了进步,三个方面军会合之后,即能引起西北局面的大变  
  化,兄等行军情形盼时告。”在接到朱、任、张来电通报北上情  
  况和决心后,毛泽东、张浩、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在八月三日  
  复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接八月一日电为之欣慰。团结一  
  致,牺牲一切,实现西北抗日新局面的伟大任务,我们的心和你  
  们的心是完全一致的。”[32]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八月底从豫旺堡  
  、同心城、黑城镇地区南下迎接二、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十月  
  初进抵静宁、会宁地区。
               蒋介石发现红军三大主力即将会师,立刻在九月初调集胡宗  
  南、王均、毛炳文三个军,企图抢占西安兰州大道上的静宁、会  
  宁、定西段,来隔断红军三大主力会合的通路。胡宗南的先头部  
  队火速北上,向这一地区推进。这是一刻千金的速度竞赛。针对  
  敌情的变化,中央军委在九月十五至十七日接连致电朱德、张国  
  焘,指出:四方面军应迅速占领西兰大道的静宁、会宁、定西段  
  ,否则一、四方面军将被胡宗南部隔断。十六日到十八日,中共  
  西北局在岷县附近举行会议,讨论红四方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  
  会议根据朱德、陈昌浩等多数人的意见,否定了张国焘的西进主  
  张,肯定了北上同中央会合的方针。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立即  
  致电前线指挥部徐向前、周纯全,下达了静宁、会宁战役纲领,  
  部署红四方面军各部向西兰大道静、会段前进。
               可是,一向反复无常的张国焘会后立刻变卦,一赶到漳县红  
  四方面军总部,又违背中央指示和西北局决议,命令红四方面军  
  撤离通渭等地,转头西渡黄河。朱德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刻向中  
  共中央和军委报告,表示坚决维护原定的静会战役计划;致电张  
  国焘,批评他擅自改变西北局的决定;同时,下令红四方面军各  
  部队暂停行动,并通知西北局各成员速到漳县重开会议,再次讨  
  论行动方针问题。徐向前到临洮调查后,也查明黄河以西气候寒  
  冷,雪山草地道路难行,人稀粮缺,渡河计划难以实现,提出了  
  停止西进继续北上的意见。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九月二十七日致电朱张,通报中  
  共中央政治局的意见:“中央认为,四方面军仍宜依照朱、张、  
  陈九月十八日之部署,迅从通渭、陇西线北上,不过半月左右即  
  可到达靖远、海原地域。”[33]同日,他们又致电朱德、张国焘  
  、徐向前、陈昌浩:“中央明令已下,请电令通渭部队仍回占通  
  渭,其余跟即北上。”[34]这样,张国焘才被迫同意红四方面军  
  北上,同红一方面军会合。四方面军各部从九月三十日起,分五  
  个纵队相继从岷州、漳县等地向通渭、庄浪、会宁地区前进。可  
  是,时间已延误十天左右,使远道赶来的国民党军队胡宗南等部  
  得以逼近这一地区,使红军三大主力会合时西北地区的局势变得  
  十分严峻,增加了许多原来没有预计到的困难。
               这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已命令红一方面军向南急进  
  。十月二日,西方野战军的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在绕过海原县城后  
  ,连续奔袭二十多小时,行程三百多华里,抢在胡宗南等部到达  
  前,夺占会宁县城,为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创造了条件。
               十月七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在会宁  
  同红四方面军第四军会合。九日,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  
  浩率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和红四军、红三十一军到达  
  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二十二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率  
  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第二  
  师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实现全部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结束了创造人间奇迹的长征,也是战  
  胜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的胜利。在抗日战争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  
  的历史时刻,三支主力红军会师对开展新局面的重大意义是难以  
  估量的。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军委致电热烈祝  
  贺三大主力的会师,指出:这一会合,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  
  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  
  御侮的核心了”,在“国内政治关系上,将要起一个决定的作用  
  ”。指挥红四方面军北上的徐向前、陈昌浩、李卓然也致电毛泽  
  东,兴奋地说:“在会宁我们已经与红一师的战士们携手见面了  
  。他们英勇杀敌的气概,和蔼亲诚的态度,使我们景仰钦佩。”  
  [35]蒋介石对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合十分震惊,命令胡宗南、毛炳  
  文、王均等军共十几个师的兵力向北大举进攻,企图乘红军立足  
  未稳、正从会宁地区北移时,将红军歼灭于黄河以东的甘肃、宁  
  夏边境地区,把这个计划称为“通渭会战”。张学良把蒋介石的  
  “通渭会战”部署通报给了毛泽东、周恩来。
               中共中央和军委根据敌我态势,在同朱德、张国焘及红一、  
  二、四方面军领导人协商后,在十月十一日发布《十月份作战纲  
  领》,要求全军争取一个月的休整时间,部署迟滞南敌和进攻宁  
  夏的准备工作,其中要求红四方面军以一个军迅速选择渡河地点  
  ,加速造船,准备过河进入宁夏。毛泽东在十月十三日致电红一  
  方面军总指挥彭德怀:“请按十月份作战纲领准备作出宁夏计划  
  纲要,与朱、张面商后提供给中央军委。”[36]朱德、张国焘率  
  领红军总部在十月二十三日抵达打拉池,同先期到达的彭德怀会  
  合,共同商讨由彭德怀拟制的宁夏战役计划,表示“完全同意”  
  。这个计划规定由红一、四方面军分两路西渡黄河夺取宁夏:一  
  方面军主力先“略取灵武、金积沿黄河南岸地区,尔后渡河”;  
  四方面军以三十军、四军渡河,控制黄河左岸,攻击中卫,“吸  
  引马鸿逵主力向中卫增援”,以配合一方面军的行动。
               为什么红军在这时准备发动宁夏战役?这同毛泽东五月八日  
  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建立西北国防政府的设想有关,也同当时  
  陕北的粮食和武器给养十分困难、很希望得到共产国际援助有关  
  。毛泽东在六月二十九日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曾写到:“从总的战  
  略上看,无论站在红军的观点上,站在红军与其他友军联合成立  
  国防政府的观点上,打通苏联解决技术条件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  
  务。”“红军接近苏联的道路有二:一是宁夏及绥远西这一条路  
  ,距离较近,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缺点是恐怕不易造成根据地。  
  但如能给马鸿逵主力以打击,一个时期的立足是可能的。二是甘  
  凉肃三州这一条路,能造成巩固根据地,缺点是距离较远,某些  
  区域人口稀少,行军宿营恐怕有些妨碍。”“远方电台已通,中  
  央的报告已发出,不久当有回电。关于西渡问题,当日内征求远  
  方意见。兹先征求你的意见。”[37]以后,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负  
  责人在两条道路中更多地倾向于先取宁夏。九月十四日,他们给  
  朱、张、任的电报中说:“国际来电,同意占领宁夏及甘肃西部  
  ,我军占领宁夏地域后,即可给我们以帮助。”[38]十九日,毛  
  、周、彭致电朱、张,就十分明确地提出:“向宁夏及甘西发展  
  ,重点在宁夏,不在甘西。因宁夏是陕、甘、青、绥、内外蒙,  
  即整个西北之枢纽,且国际来电说,红军到宁夏地区后给我们帮  
  助,没有说甘西。”[39]十月十九日,毛泽东、周恩来致朱、张  
  电中又嘱咐:按照军委《十月份作战纲领》已到黄河渡口的“三  
  十军渡河,以至少备足十个船开始渡为宜”。“二十号开始渡河  
  问题是否推迟数日。”[40]在收到朱、张、彭十月二十三日所制  
  定的宁夏战役计划后,毛泽东当夜十二时复电同意这个战役计划  
  ,同时因国民党的胡宗南、毛炳文、王均部三个军和关麟征部一  
  个师已迅速北上,在电报中又强调指出:“胡、毛、王、关业占  
  大道,如继续北进……则我处南北两敌之间,非击破南敌无法向  
  北”,“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41]二十四日夜半,  
  红三十军开始渡河,第二天全部渡完,控制了河西一片土地。这  
  时,胡宗南等部在飞机掩护下向红军阵地猛扑,已先后占领会宁  
  、通渭、静宁等地,向朱、张、彭所在的打拉池进逼。二十五日  
  ,毛泽东、周恩来急电朱、张、彭等:“根据敌向打拉池追击及  
  三十军已渡黄河的情况,我们以为今后作战,第一步重点应集注  
  意力于击破南敌,停止追击之敌。”“不停止南敌,将使尔后处  
  于不利地位。第二步重点集注意力于向北”。[42]二十六日,已  
  随红三十军到达黄河渡口的红九军,经中央军委同意后过河。四  
  方面军指挥部一起过了河。二十七日,朱、张致电徐向前、陈昌  
  浩,转达中央军委指示,并说:“四方面军除三十、九两军及指  
  挥部已过河外,其余各部应停止过河。”[43]三十日,国民党军  
  关麟征师向靖远突进。看守渡口的红五军无法向打拉池靠拢,就  
  奉朱德、张国焘的命令,也撤到河西,看守船只,休整待命。这  
  样,河东和河西两岸的红军被国民党军队割断。十月二十八日,  
  中央军委任命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参谋长  
  ,统一指挥三个方面军抵御南敌北进。根据这个要求,彭德怀在  
  十月三十日下达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海(原)打(拉池)战役的部  
  署,规定红一方面军六个师、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准备从东西  
  两面歼灭胡宗南先头部队一至两个师;其余部队钳制毛炳文、王  
  均二部。同一天,张国焘却命令四方面军两个军后撤,使海打战  
  役的部署未能实现。这个计划没有实现,对阻滞国民党军胡宗南  
  等部北上、重新恢复河东河西红军部队的联系,产生了严重的不  
  利影响。因此,中央军委随后致电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  
  、任弼时:“一切具体部署及作战行动,各兵团首长绝对服从前  
  敌总指挥彭德怀同志之命令。军委及总部不直接指挥各兵团,以  
  便适合情况不影响时机地战胜敌人。”[44]彭德怀指挥红一、二  
  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三十一军由同心城李旺堡一线  
  东移,待机歼敌。
               由于国民党胡宗南等部进展很快,到达靖远、打拉池、中卫  
  等地,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通路,隔断了红军主力同河西部队的联  
  系,这样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已无法执行,  
  被迫中止。孤悬河西的红四方面军三个军二万一千八百人,虽然  
  控制了一条山地区,奋战十多日,但这一带的地形和生存条件十  
  分不利,难以长期停留。十一月二日,徐向前、陈昌浩致电朱、  
  张并毛、周请示行动方针,说明:“此方人稀、粮缺、水苦,大  
  部队难以作战。”“若主力不能迅速渡河,此方各种关系不便久  
  停时,即我方决向大靖、古浪、平番、凉州行,尔后待必要时再  
  转来接主力过河。”[45]九日,河西部队经中央军委同意后改向  
  人口较稠密的凉州地区前进。十一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将红  
  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西路军开始独立作战。
               夺取宁夏的计划被迫中止后,中央军委对河东的作战方针是  
  :逐次转移,诱敌深入,求得在有利地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  
  民党军一至两个师,停止他们的进攻。这时,骄横不可一世的胡  
  宗声孤军深入,独自分三路向豫旺县进攻。十九日,彭德怀到山  
  城堡前线主持召开前敌总指挥部会议,拟定山城堡作战部署,命  
  令各部迅即进到指定位置构筑工事,待机歼敌。二十日凌晨五时  
  ,毛泽东又致电彭德怀说:胡宗南的丁德隆第七十八师,“有经  
  山城堡、青岗峡向定边之可能”。“打时,以首先消灭其一师、  
  取得确定胜利后再打第二仗为原则。”[46]这时,周恩来代表中  
  共中央到前线慰问部队,应彭德怀的要求,留下共同指挥作战。  
  红军各部向山城堡南北地区集中。
               十一月二十日,丁德隆的第七十八师进占山城堡等地。二十  
  一日,彭德怀、周恩来指挥设伏的红军,突然向从山城堡东出的  
  丁德隆师发起攻击,将他们大部压迫在山谷中,经过一天激战,  
  全歼该师一个旅又两个整团,取得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的第一  
  次大捷。进攻盐池的国民党军一部也被红二十八军击溃。这次战  
  斗,迫使胡宗南部全线后退,基本上停止他们对陕甘苏区的进攻  
  。
               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对击破蒋介石的进攻,稳定陕甘宁根据  
  地的局面,发展革命力量,促进国内和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是对奠基西北的一份厚礼。
               注:
               [21]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年3月版,第796页。
               [22] 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1936年7月14日。
               [23]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  
  年12月版,第61、65、66、69页。
               [24] 彭德怀、毛泽东致朱、张、刘、徐、陈电,1935  
  年12月2日。
               [25] 毛泽东致朱德电,1936年1月1日。
               [2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年3月版,第3页。
               [27] 林育英给张国焘、朱德的电报,1936年1月24  
  日。
               [28][29]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解放军出版社  
  1985年10月版,第456、476页。
               [30]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年3月版,第48页。
               [31] 毛泽东、周恩来等致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同志电,  
  1936年7月22日。
               [32] 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复朱德、张国焘、任弼时  
  同志电,1936年8月3日。
               [33][34]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给张国焘等的电报,1  
  936年9月27日。
               [35] 徐向前、陈昌浩、李卓然给毛泽东的电报,1936  
  年10月10日。
               [36] 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1936年10月13日。
               [37] 毛泽东致彭德怀电,1936年6月29日。
               [38] 毛泽东、张浩、洛甫、周恩来、博古致朱、张、任电  
  ,1936年9月14日。
               [39]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致朱、张电,1936年9  
  月19日。
               [40]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致朱、张电,1936年1  
  0月19日。
               [41] 毛泽东致彭德怀并朱、张等电,1936年10月2  
  4日。
               [42] 毛、周致朱、张、彭,并致贺、任、徐、陈电,19  
  36年10月25日。
               [43] 朱、张致徐、陈并报毛、周电,1936年10月2  
  7日。
               [44] 中央军委给朱、张、彭、贺、任的电报,1936年  
  11月15日。
               [45] 徐向前、陈昌浩致朱、张并毛、周电,1936年1  
  1月2日。
               [46] 毛泽东给彭德怀的电报,1936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