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傲霜菊

龙剑宇

  毛泽东在《采桑子 重阳》一词中这样咏叹菊花对秋天的装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一首清丽的壮歌,唱过了20世纪,唱到了新的千年!不老的韶山傲霜菊——毛泽覃、毛泽建,已是百岁诞辰!

  1905年9月25日,一个胖胖的男孩降生在韶山冲上屋场,这就是毛泽覃。毛泽覃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上屋场还是一栋茅草的农屋。他父亲正在努力经商,试图改变困难的家境。她的母亲成为父亲最好的帮手,而他的两位哥哥:大哥毛泽东正在进入第三年的私塾,二哥毛泽民9岁,也刚刚进入私塾。

  因为是父母中年得子,他享受到了比两位哥哥更好的疼爱。他的长相与大哥一样,都比较像母亲。他有与大哥一样不安份的性格因子,但没有像大哥那样经常受父亲责骂的经历,相反,父亲对他是有些溺爱的。

  毛泽覃在故乡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迹,只有很少的故事流传下来。

  当他入学的时候,按惯例,本家的有文化的长辈又给他取了一个字,也就是学名。他的大哥学名是“润芝”(或写成“咏芝”),二哥则是“润莲”,长辈中的文人把他们的名字赋予了美好的含意,希望他们像阳光雨露,滋润灵芝,滋润莲花(里面又暗寓了他们出生的季节),毛泽覃的学名则是“润菊”,因为他正是在菊花盛开的秋天出生的。他以后也常以菊花的高洁与坚强自勉,事实上他的确成了韶山冲的一株傲霜菊!

  灵芝给人们解除疾病的痛苦,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而菊花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则是在浓霜的深秋下傲然独立!毛家三兄弟的确以他们奋斗的一生诠释了“芝”、“莲”、“菊”深远的象征意义!

  毛泽覃能由一个韶山冲的农家孩子成长为一位坚强的革命者,是与大哥的培养密不可分的。我们非常熟悉一幅油画名作,那便是《毛泽东教育全家干革命》,画面反映的是在烧得红通通的火炉旁,在母亲去世后两年的正月初八日(母亲生日)晚上,毛泽东一家人,包括大弟弟泽民、小弟弟泽覃和堂妹泽建,还有文家的表兄弟,一边烤火话家常,缅怀逝去的先人,一边谈论国家的前途、命运。

  从这一天开始,毛泽东完成了他的家、国融合的杰作:他把弟妹带出韶山冲,让他们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去。

  这幅油画有一个史实上的缺憾,那就是画家把毛泽覃的穿着与泽民、泽建一样画成当地农民的样子。其实,此时,毛泽覃早已随大哥走出韶山。只要比较一下他在1919年春与母亲、大哥的合影和同年11月13日与父亲、堂伯父和哥哥的合影中他服装的变化(由农家服装变为学生装),就知道这一点。

  毛泽覃至迟在母亲去世前,即1919年前(有说是1918年)就已由大哥带到长沙读书。他最初就读于第一师范附小,编入高14班。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在大哥的关怀下继续成长。1921年初,二哥也来到长沙。就在这一年,毛泽覃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常宁县水口山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2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赴广州,曾在黄埔军校政治部和广东区委工作,后到武汉国民革命军第4军政治部任书记。1927年8月他参加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11军第2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赣湘边。这年冬他被派赴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络。1928年初任遂种县游击大队党代表,后奉命带队参加接应朱德、陈毅部队与井冈山部队会师。同年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31团第3营党代表,参加了龙源口等战斗。

  1930年1月,他任红6军(后改称为红3军)政治部主任,曾代理军政治委员。同年10月任中共吉安县委书记、红军驻吉安办事处主任。1931年6月任中共永(丰)吉(安)泰(和)特委书记兼红军独立第5师政治委员。1932年任中共苏区中央局秘书长。其间,与邓小平等一起,同王明的“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因立下战功,他获得一枚一级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中央苏区,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他率部转战于闽赣边界的崇山峻岭中,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4月26日,正是映山红像浪漫诗篇一样写满赣水两岸山间的时节,他率领的部队在瑞金红林山区被国民党军队包围。

  这是他留在人间最后的场景:

  密集的枪声突然响起,国民党士兵向毛泽覃和战士们昨夜栖身的纸槽突袭。毛泽覃让战士们赶快从后门撤往山上,他自己端起枪向涌来的敌军猛扫。敌军从四面八方向毛泽覃逼来。子弹射中他的右腿,他感到一阵剧痛,低头看,只见鲜血一滴?滴地落在盛开的杜鹃花上。他从口袋里摸出一枚红星奖章,“不能让这个光荣的象征落到敌人的手中!”他把奖章藏入溪边的杂草丛中。

  他继续向敌人射击,一颗子弹穿进他的胸膛……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七天,毛泽民匆匆来到哥哥毛泽东住的窑洞。“弟弟牺牲了!”毛泽民悲痛难抑地说。毛泽东怔住了,许久许久,他没有说话。要知道,毛泽覃是毛泽东最疼爱的人,在父母去世之后,毛泽东更担当了对小弟的监护之责,因为他与泽覃的年龄相差整整12岁!毛泽东不能相信弟弟不在了的事实,他充满疑惑地问泽民:“你是什么时候听到的?”毛泽民回答:“我是今天上午听到的。是小弟的一个部下告诉我的。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他们缴获一个敌电台,是从电台中听到的。”

  毛泽东感觉有些晕眩,他不能不面对现实。毛泽民不禁仰天长叹:“老天不公,为什么偏要降灾到小弟身上。”

  毛泽东充满内疚地说:“母亲在世时,曾把我召到床前,说她最不放心的是泽覃,要我们照料好他,可是我没有照料好他,他还不到而立之年……”毛泽东声音便咽,泪水洒落在月光里,显得凄清而寒冷。

  毛泽民感叹道:“他是我们毛家为革命牺牲的第三个人。”

  谁是毛泽东家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人?

  她就是毛泽建。她与泽覃出生在同一年秋天,即1905年的10月,她的出生地在韶山冲东茅塘(毛泽东的祖居地)。她起初并没有正式的名字,家里人也根据她出生的季节特征。叫她“菊妹子”。后来,大哥毛泽东打破毛家不给女孩取名的旧传统,给她取名泽建。而她自己在读书时又取名达湘、日曦。

  毛泽建与毛泽覃成为韶山毛家的两朵并蒂开放的英雄菊!

  她的父亲叫毛蔚生,是毛泽东的嫡堂叔。因她的家庭贫困,毛泽东母亲又没有女儿,于是毛泽建7岁时过继到上屋场做了毛泽东父母的女儿。在毛泽东的父母相继去世后,毛泽建又陷入苦海,她不得不去做童养媳。

  毛泽建的胞弟毛泽连回忆:

  1919年到1920年,主席父母先后去世,泽建就没人抚养了。那时她已十四五岁,只好仍旧去讨饭。我老表萧南庭见了,便对我母亲(蔚生六阿婆)讲:“这么大的妹子出去讨米太丑了。何不找个人嫁出去算了。”并说:“我可以帮这个忙,给他作个介绍。”同时问我母亲放不放心。我母亲说:“有你老表帮忙,我哪有不放心的!”泽建找的是他的本家,杨林一个姓萧的。萧家母亲去世早,只有一个父亲,还有几亩田,老表牵线,讲成功了。

  没几个月,主席回来了。没见到泽建,便来我家问我:“怎么不见泽建?”我母亲说:“你母亲死了,你叔叔也死了,没人抚养她,便把她嫁出去了。”主席听了说:“我要把她接回来。”后来,主席让一个叫毛希乔的农民去送信,叫泽建回来见他。泽建立即赶到上屋场,见了三哥,她非常高兴。主席说:“别做童养媳了,跟我去长沙读书。”泽建听了更是高兴,忙说:“哥哥到哪,我就到哪去。”主席让她把丈夫叫来,对他说:“我要带泽建去读书,你也一起去吧。”萧说要回去和父亲商量,他走后几天都没回来。主席等不及了,就带着泽建走了。

  后来,萧家来我家来要人,说是没活人就要死尸。还问我们要了主席的地址,写信去要人。主席回信说:“泽建不会回来了,让萧家再找一个媳妇。”

  就这样,泽建从那时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了。

  1921年春节过后,毛泽东带着堂妹毛泽建来到长沙,先后送她到“建本”和“崇实”两所女子职业学校读书。1922年9月,毛泽建到长沙自修大学和平民夜校学习。毛泽东以“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鼓励她发奋努力。

  1921年,她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上半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年夏天,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上海,毛泽建则改名为毛达湘,经夏明翰介绍,前往衡阳。同年秋她考入省立第三女子师范,一面学习,一向担任学生中的党支部书记和湘南学联女生部部长。1925年,毛泽东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半年后,带着小弟泽覃“间道入粤”,途经衡阳,毛泽建与大哥、三哥又相见了。1926年夏,北伐军开进衡阳后,她到集兵滩等地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自卫队。

  1927年10月,毛泽建与丈夫陈芬同赴衡山。陈芬任县委书记,她任县委妇女委员。衡山工农游击队成立,她成了游击队长,率队袭击“挨户团”,打击土豪劣绅,令反共的武装敌人闻风丧胆。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湘南,毛泽建知道生死就在一瞬,但她已把这些置之度外。她要学女中豪杰秋瑾,随时为信念和理想献身。她在写信时总要在落款处画一柄利剑,她向丈夫解释说:“剑”与“建”同音,“泽建”就是“泽剑”。我喜欢利剑,它所向披靡。我们革命者就要像利剑一样,对敌人毫不留情。

  1928年春,毛泽建和丈夫陈芬参加了南岳暴动,一度攻占了南岳镇。这时她已怀孕七八个月。6月,在一次突围中,她被捕了。不久,井冈山下来的一支队伍救出了她。但随即又被捕。

  敌人多次对她进行审讯,她受尽了酷刑,却始终不肯出卖党的机密。她已坦然地面对死亡,她在遗书中写道:

  我将毙命,不足为奇。在达湘个人方面是很痛苦的了。人世间的苦情已受尽了,不堪再增加。现在各处都在反共。这是我们早就料到了的。革命的轻易的成功,千万不要作这种奢望。但是,人民总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要胜利。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到那天,我们还会在九泉之下开欢庆会的。

  1929年8月20日,毛泽建在衡山县城南门外马庙坪慷慨就义,年仅24岁。

  毛泽建牺牲后,当地群众把她秘密埋葬在面临湘江的衡山之麓、金紫峰下,让她每天聆听母亲河——湘江奔流不息的涛声;每当秋天的大雁飞过,她坟头的菊花总是开得那么鲜艳,总要引得人们洒下一行悲怆的清泪。

  也许,菊花不能像翠柏那样长青,她在经历一个寒冷的秋天和冬天后就要凋谢,但她把她不屈的精神和高贵留给了人间,待到明年同样的季节,又会有无数的后来者,生生不息,继续实践着她的人生格言,并让她的精神与品质万古相传……

  摘自2005年第12期《党史文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