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家人——从韶山到中南海(四十一)

  四十一、韶峰西麓有一个棠佳阁,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

  位于洞庭湖以南的湘中大地,巍然拔起一座海拔518米的山峰,“岩插汉,为诸山之祖”,这就是韶峰。在韶山峰的西麓,有一个叫唐家土乇的农户人家,名叫棠佳阁。

  从韶山冲出发,登车西去,沿蜿蜒的柏油马路爬上韶峰东麓,翻过湘潭坳,便来到韶山市大坪乡政府所在地。然后往北沿机耕道行驶约四华里,再沿田埂小路步行一华里,便到了这个小小的山冲。只见这里山环水绕,良田顷顷,古木参天。一片土墙青瓦的农舍,坐落在稀疏的乔木之中。

  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棠佳阁。

  这里距韶山约20华里,中间隔着一座营盘大山(韶峰余脉),在解放前,它属于湘乡县四都;新中国成立后,于1969年划归韶山特区管辖,今属韶山市大坪乡。

  棠佳阁在清嘉庆前,仅有茅屋数间,水田数亩,系唐姓管业,故名唐家土乇。至道光初期,由唐姓出卖给刘姓管业,仍沿用此名。至道光中期,又由刘姓卖给文家兄弟。其后广置田户,大兴土木,将原有茅屋拆除,重建数十间瓦屋,即今棠佳阁。

  棠佳阁地名高雅,意蕴丰美,但不知何人所取。据推测,大概是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抑或更早。文运昌是个读书人,善于舞文弄墨,如同有些人习惯把俗气的祖居地名改得高雅一点,以光耀门庭一样,他们也曾为此而冥思苦想,因为取名“棠佳阁”这个地名。新中国成立后,文运昌每年给毛泽东的书信中称唐家土乇

  为棠佳阁。棠佳阁风光优美,音韵相谐,自然深得人们嘉许。

  解放初期,棠佳阁有一段时间仍沿用唐家土乇原宅名。文运昌之子文凤良也是个文化人,考虑到唐家土乇

  几易其主,由几间茅屋变成一所拥有数十间瓦屋和男女老少近百人的大院,加之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仍用原宅名,似乎名实不称,于是向全堂诸父辈提出建议,恢复棠佳阁的宅名,得到家人的认可。

  当时,这一带地处偏僻,购买生活用品要到十余里外的韶山、白田、张公桥等地,极不方便。当地群众一再要求区乡政府在大坪坳建一商店,取名“棠佳阁商店”。1964年,韶山陈列馆建成,在其第一室陈设的韶山地形模型中,在滴水洞西面的山坳下标有“毛主席外家‘棠佳阁'”等字样。在毛泽东1927年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的路线示意图上,也标出了棠佳阁的地理位置。可见,棠佳阁早已得到社会的认可。1981年全国各地开展地名普查时,毛泽东外婆家正式定名“棠佳阁”并在地图上标出同样名称。因此棠佳阁名扬遐迩,四海皆闻。

  棠佳阁是一个大屋场,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毛泽东外婆家即是其中一户。房屋的东头住着他的外祖父文芝仪一家,西头则住着他的叔外祖父文芝祥一家。这栋房屋系清道光年间所建,取名“三芝堂”,寓意毛泽东外祖父三兄弟———芝兰、芝仪、芝祥所共有。在正堂屋的大门上,贴着一个大写的“福”字,两旁的对联为:“潼川世业,潞泽家声。”横披为:“介景绥多。”象征着文家子孙发达,家业兴旺。

  堂屋里满室书香,正中供奉着一座神龛和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匾。可以看出,文家曾是一个儒家道统观念很浓的家庭。神龛两旁挂着一幅对联:“洛社英凤昌百代,文山浩气壮千秋。”系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所写。联中的“洛社”、“文山”分别指三国魏大将文聘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均系文氏祖先中赫赫有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文玉钦撰写此联,意在勉励子孙克绍家风,光宗耀祖。

  堂屋两边还挂着三块横匾,其中有:“贞松长茂”———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的外曾祖母的;“厚德延年”———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的外祖母的;“积厚流光”———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八舅文玉钦的。现在,除“贞松长茂”一匾已毁外,其余两匾均保存完好。

  由此可见,文家曾经是一个家境富裕、名望颇高的“半为农夫半为儒”的小康之家。

  岁月的沧桑,磨去了昔日的繁华。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棠佳阁当年的兴盛景象早已荡然无存。而今,房屋正厅,徒留四壁,后屋部分倒塌,已是疮痍满目,风雨飘摇……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面对棠佳阁破败,萧条的情景,不由得使人发出一阵阵感叹: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这就是一个伟人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曾记得,1951年夏,毛泽东的两位表兄———文涧泉、文运昌到北京作客,毛泽东和他俩在饭桌上拉家常。他们从农业生产谈到农民生活,从种拖泥豆说到种绿肥、油菜。毛泽东对外婆家周围的地形地貌记得清清楚楚,问道:“巴蕉塘那片油茶林还有没有罗?”

  文涧泉、文运昌将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在行地说:“油茶那东西好得很!它不像油菜那样要人侍弄。一辈人种油茶,三代人都有吃,今后要发展它啊!”

  说到这里,毛泽东陶醉在棠佳阁的温情中,说:“我有空,想到你们家去一下。”

  两个表兄直率地回答:“主席,那您去不成!”

  “何解?”毛泽东惊异地问道。

  “你到韶山有公路,到我们那里要爬山过坳,走的茅柴小路。那路倒是你走惯了,可你哪有这么多时间?”

  “唔,这是实在话。到你们家是有点问题……”

  毛泽东后来未能去一次棠佳阁。1959年6月,毛泽东回韶山时也未能去成。他特意派人把外婆家的人接来吃饭,与父老乡亲照相后,他叫住摄影师,将外婆家的客人请到身边,说:“请给我和外婆家的人照一张像。”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流露出对外婆家、对棠佳阁的浓烈的思念之情……

  可是,如今来到棠佳阁,这里竟如此破陋不堪!人们不禁要发问:毛泽东在世为何不给他的外家作点事情,给点什么“照顾”……

  我在棠佳阁的周围徘徊,在四壁裂缝的堂屋里盘桓,在倒塌的瓦砾砖堆里寻觅,揣度着伟人的心里和当年的生活,试图寻觅他童年的足迹,寻觅他当年在舅舅蒙馆里旁听及与伙伴劳动、嬉戏的情景,也寻觅他外婆文家那部饱经沧桑的家史……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返回《关于毛泽东的故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