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家人——从韶山到中南海(三十九)

  三十九、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这位世纪老人每日伏案疾书,笔耕不辍。

  刘谦初牺牲整整7年了,张文秋还是孑然一身,没有成家。生活的清苦,女儿的厮缠,长夜的孤独,她默默地忍受着。有时深夜醒来,望望身边的女儿思齐,她伤心地哭了。女儿被惊醒,也哭起来,母女紧紧抱在一起,任泪水流淌……

  “再建一个家庭吧。”领导同志关切地劝她。

  “别再难为自己了,孩子需要一个爸爸呀。”女同志也在劝她。

  来延安之前,张文秋带着女儿思齐,路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经林伯渠介绍,认识了陈振亚,他们结伴来到延安。在分手的时候,陈振亚抱起思齐,亲了亲她冻得发红的脸蛋,用温存的眼光看着张文秋。

  “抗大”第三期学员帮助抗日军人家属学校挖窑洞时,张文秋和陈振亚重逢。在这次谈话中,她倾吐了自己不平凡的经历和生活上的种种不幸,她也了解了他参加平江起义和转战湘赣的传奇般的战斗经历……

  陈振亚原是彭德怀部下的一个连长。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后随彭德怀上了井冈山。他紧跟彭德怀转战湘赣,三次攻打长沙,五次反“围剿”,立过战功。后身负重伤,一条腿被炸烂,突围中被国民党捕获。他任凭敌人严刑毒打,怎样也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敌人便把他交给他的老家石门县处理。是他的哥哥把他保释出来的,省委请示中央,调他到延安。这时,他已经是37岁的人了,还拖着一条残疾的腿,一直没有成家。

  1937年冬天,张文秋和陈振亚结婚。彭德怀很关心老部下,特地批给60块钱,为他们筹备婚后生活费用。彭德怀操着家乡话对陈振亚说:“你这条‘老光棍',总算是有个家了,也了却我一桩心事。祝你们白头偕老,革命到底!”

  “抗大”毕业,张文秋分配到陈振亚所在单位工作。陈振亚是八路军115师荣军学校的政治处主任,张文秋在政治处编辑《生活星期刊》。

  1938年秋天,张文秋又生下一个女儿,随母姓,取名张少华,后来又叫邵华。

  1939年春,发生“枸邑事件”,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边境。陈振亚参加作战,以少数兵力击退了来犯顽军,荣获军委嘉奖。这时,他的左腿又发炎了,军委决定让他去苏联治疗,由张文秋陪同前往,思齐和少华也带在身边。不料,他们一家人路经迪化(今乌鲁木齐),被军阀盛世才扣留。当时,盛世才同共产党达成了统战协定,但他不是真心与我们党合作的。他知道陈振亚是八路军的指挥员,便假惺惺地留他在迪化南关医院治腿。在伤势渐愈准备出院的前天晚上,外科主任(是个白俄医生)说要作最后一次检查,叫护士给陈振亚吃了一包药面。陈振亚吃药不久,呕吐不止,胆汁都吐出来了,折腾到天亮。八路军驻迪化办事处负责人陈潭秋、张文秋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赶到医院、陈振亚一把抓住陈潭秋,掉着泪说:“我中毒了,恐怕没指望了。你们要警惕盛世才这个两面派……我死后,请党照顾我们的两个孩子。”陈潭秋立即派人找中医来抢救,白俄医生却坚决不让插手,又给陈振亚注射了一针。他说这是“抢救”,其实无疑是催命。陈振亚手脚抽搐,口鼻流血,就这样被残忍地害死了。

  生活,对张文秋未免太残酷了。她扑倒在死去的丈夫身上昏厥过去。当她被人唤醒过来,思齐已哭成泪人,少华哭喊着要爸爸……

  陈振亚死后,张文秋生下第三个女儿少林。从此,她没有再结婚。这位革命的母亲,拉扯着三个女儿。熬过了在新疆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于1946年回到延安。之后,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领着她们穿过了战争的风云,走进了新中国。

  张文秋,一位坚强的革命者和伟大的母亲。她有革命者与领袖的恩义,也有与毛泽东联姻的亲情。她曾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领袖恩重垂万代,亲家情深美名留。

  才高八斗中华杰,诗词著作贯千秋。

  她很喜欢毛泽东的几个孩子,常以花生、黄豆、糖粒逗着孩子们玩耍。毛泽东与他们谈完工作之余,每每都要讲一些风趣话,当年,当张文秋告诉毛泽东她与刘谦初已正式结婚时,毛泽东首先道了“恭喜!恭喜!”随后,风趣地说:“你们不够朋友嘛,连喜酒都不请我们喝一杯,等你们生了孩子我可要来吃红蛋哟!”张文秋乐得大大方方地说:“到那时当然来请你。”毛泽东又笑着说:“你们不是很喜欢我的儿子么,将来,要是你生了个女儿,我们就结亲家,把你的女儿作我的儿媳妇!”张文秋笑了,红润着脸蛋回敬说:“你真会讲笑话。”22年后,他们真的成了亲家,而且是双重亲家。她的爱女刘思齐与毛岸英结成了革命伴侣,1960年,她的次女邵华也与毛岸青喜结良缘。

  张文秋一辈子为儿女辈、孙子辈操碎了心,也为毛泽东分担了一部分家庭重担,她历尽人间沧桑,尝遍悲欢离合。她多次到过亲家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对韶山的山山水水,韶山人民,对亲家毛泽东都是怀着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思念的心情。1982年春,当她参观韶山滴水洞后,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山外青山楼外楼,韶山风景永存留,暖风吹得亲友醉,主席思想垂千秋。”镌嵌于滴水洞石壁上与名人题词诗对相并,使参观人员吟诵回味。1995年12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2周年暨庆贺韶山毛泽东纪念园开园,她挥笔题词:“韶山伟人诞生地,黄洋赤水宝塔兴,天安呼声震寰宇,故园丰碑万古存。”

  张文秋出生于本世纪初,甚称世纪老人。她几乎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她一生历经坎坷,曾两次坐过国民党的监牢。她的第一个丈夫刘谦初1931年4月牺牲时才34岁,他们六年夫妻,为了革命分多聚少,刘谦初给妻子张文秋留下了遗嘱、照片和52封信。张文秋常以母亲的宽阔胸怀搂抱着爱女思齐以告慰九泉之下烈士的英灵。她的第二个丈夫陈振亚1941年5月被盛世才毒死于新疆医院,他们结婚仅四年后即诀别,她又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搂抱着少华、少林再次告慰烈士的英灵。她的爱婿毛岸英结婚一年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张文秋老泪纵横,只能以“男儿为国沙场死,马革裹尸骨也香”来自我安慰。

  就是这样一位革命老人,“文化大革命”中也同样受到迫害,被关押近一年,双腿落下了毛病,行动不便,多年来只能靠轮椅活动。多年来,张文秋凭着自己的坚强信念,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不屈不挠地活过来了。在耄耋之年,她仍然不肯歇息,她耳聪目明,文思敏捷,记忆力甚好,每日笔耕不辍。为了永久的纪念,她不顾年迈体衰,坚持伏案多年,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回忆录,系统地追述了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刘谦初等革命先驱的生平事迹。现在,她仍未辍笔,力求把更多的珍贵回忆留在人间。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她几乎每日伏案写作,笔耕不辍。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终于完成了一部30万字、记述她自己成长过程的宏篇巨制《踏遍青山》和20万余字的著作《亲家》,并分别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先后出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返回《关于毛泽东的故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