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周恩来将信将疑:这能叫吃饱吗?

  王季范插言道:“莫说农村是这样,我的粮食也不够,每天只有七两米,两个孙女在校读书吃不饱,经常把我的饭吃个精光。真是饿死老人,救活小孩。”
   毛泽东依习惯半支半支地抽着烟。青的烟丝袅袅地往上飘,忽然又散了。他的心情也在像烟丝的无主,纷纷的,轻轻的,但又重重地压在心上。心是沉闷得很。他忧郁地说:看来得采取一些措施,得想想办法。
   1961年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还说今后搞几年慢腾腾,指标不要那么高,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全会一结束,毛泽东派三个调查组去农村,胡乔木率调查组到了毛泽东的家乡。
   这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六十条》)。调查组到韶山和大坪之后,广泛听取了群众对《六十条》的意见。当时,《六十条》草案仍规定实行部分供给制,保留公共食堂,粮食分到食堂不分到个人。但在讨论中群众反应最强烈的就是公共食堂。座谈会要求解散食堂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调查组不敢表态。有的说,公共食堂是共产主义的萌芽,这是写在中央文件上的,谁敢否定?有的说,周小舟是省委书记,因为讲了公共食堂不好被撤了职,要是我们表态解散了食堂,该当何罪?!
   4月14日,胡乔木向毛泽东写了信,连同关于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等四个材料,要毛泽东的侄子毛华初送交当时正在长沙的毛泽东,并当面向毛泽东汇报。
   毛泽东看完信件和材料后,于15日接见毛华初。
   毛泽东问:“公共食堂为什么群众不愿意,而办不下去呢?”
   毛华初答:“主要是吃不饱,不自由。”
   “粮食都是那么多,为什么在食堂就吃不饱呢?”
   “主要是吃法不一样,一家一户大小人丁吃多吃少不一样,加上自留地小菜半年粮,主粮就吃得少。再一家老少几口人,谁多吃一口,少吃一口也就过去了。”
   毛泽东领悟了其中的奥秘,点点头,又问:“办食堂为什么破坏山林那么严重?”
   毛华初答道:“办食堂吃饭人多,用大锅大灶蒸饭,茅柴子不经烧,火力小,而木柴火力大,所以树都砍着烧了。”
   “依你们看食堂不办为好?”
   “是的。”
   毛泽东又问起一个叫唐家篘的情况。
   毛华初如实相告:“唐家篘一个屋场基本上是一个生产队,生产一般。都是自家兄弟叔侄,但团结性差。”
   毛泽东宽慰地说:“你谈得好,说了真话。当干部汇报情况都要说真话。有些人向领导汇报情况说好不说忧,结果害人不浅。”他说到食堂问题:“关于解散食堂,我一个人不能独自决定。即使要散,也得经中央讨论决定。因为这是关系到全国的问题。你们到韶山先作试点,注意散食堂后还会有什么新问题。”
   试点先在大坪大队进行,社员们听说解散公共食堂,个个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说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解放”。
   1961年4月26日,党中央以《中央批发主席批示的几个重要文件》为题,向全国转发胡乔木的信及四个附件。
   1961年3月10日,毛泽东主持的“三南”(中南、华南、西南)会议在广州开幕。与此同时,由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主持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会议,在北京开幕,两个会的主要议题,都是讨论农村工作。
   3月13日上午8时,毛泽东给刘、周、陈、邓写信,号召大家亲自去农村调查。信中说:一些领导同志至今对农村平均主义的问题不甚了了,其原因是忙于事务工作,不做亲身典型调查,满足于在会议上听或者看地、县两级的报告,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调查,希望从此改正。他原定派陶铸去北京通报“三南”会议情况,但马上又改变主意,请“三北”会议移师广州,合开广州会议。
   广州会议于3月15日开幕。会议通过了《关于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给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一封信》,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周恩来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来到河北邯郸地区调查。
   5月3日这天,天气晴好,春风送暖。周恩来身穿半旧藏青色中山装,脚蹬一双半旧圆口布鞋,带着几位工作人员,包括身体欠佳的邓颖超,驱车悄悄来到原晋冀鲁豫军区所在地———武安县伯延村。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和邓小平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这次来,他们仍住在部队的营房里,早晚回营房吃饭,中午就在视察的伯延村就餐。
   这时的伯延村成为公社所在地,有十多个小村,人口不到三万,但这里的公共食堂办得较早。但伯延受灾面积大,正面临着严重饥荒。周恩来这次来调查的意图主要是食堂、供给制和包工包产。
   到武安的第一天中午。周恩来就带着随行人员,突然走进农民的食堂,说要在这里就餐。食堂的人一下子紧张起来,赶快叫社员们把饭打了走。周恩来进来时好生奇怪:平时那种热热闹闹的吃大锅景象到哪里去了?更奇怪的是,几天见不到一点肉星子的饭桌子,竟出现了热气腾腾的猪肉和鸡蛋。周恩来四处张望,问食堂的人:“平时你们也吃这么好吗?”食堂的人支支吾吾:“唉,唉。”周恩来笑了:“这么说,你们比我们在北京生活还好啊!”“好,好。”“那好”,周恩来指指桌上的饭菜,说,“今天我不能吃这些东西。苏联逼债,我立了规矩,不吃鸡蛋。不吃猪肉。给村里的病号吃吧,他们比我需要。”说完,他让工作人员将这些东西端走了。
   周恩来总觉得这里面有蹊跷。
   只过了一天,他又悄悄来到另一个村的食堂,但他还是去晚了,社员已经吃完饭回家了。炊事员一见周恩来来了,不管别的,先去盖锅盖,说东西已经吃光了。随同的公社干部就叫总理回公社吃。周恩来不动声色,直奔着灶台走去。公社干部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就怕总理掀锅盖。可周恩来抓的就是锅盖,他掀开一看,里面还剩下些玉米糊糊,二话不说,拿碗就盛。炊事员急了,要用干净的毛巾替总理擦擦黑黢黢的碗边,周恩来摆摆手,“这没关系,不用擦。”这一顿玉米糊糊下肚,周恩来对农村食堂的情况也略知一二了。但仅就一村而言,他还不敢肯定都是这样。他问公社干部,干部说社员放开肚子吃,吃不好,但能吃饱。周恩来将信将疑:他看社员们不少面有菜色,还有一些浮肿病人,这能叫吃饱吗?

上一篇:六十五、因农村食堂的事,两个老乡定要见毛泽东

下一篇:六十七、只有自己人才肯这样说

返回《共和国风云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