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毛泽东,学习毛泽东(九)
          
            
    |          2006年2月18日 
        上文以“延安精神”、“延安之魂”、“延安文化”、“延安风貌”,笔者用了二十四个 
          “毛泽东他告诉你”方式,大致叙述了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面上的(没有包括作为共产党领 
          袖的大量具体事物)工作。四三年后,这样的“延安边区”正在“日伪区”建立和发展。某些 
          不怀好意之徒,说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游而不击”。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初到延安时,共产党 
          的武装力量是多少,只有几万人,而现在已经好几十万的军队和二百万的民兵,这些武装力量 
          在哪儿?在中国后方吗?他们恰恰在敌占区和根据地,没有国家财力物力的支持,没有国际援 
          助,他们靠他们自己,在敌人的鼻子底下,与敌人周旋和搏杀;他们在敌人的后方,在根据地 
          进行着“扫荡与反扫荡”的斗争,他们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正在壮大发展,使敌人陷入人民 
          战争的汪洋大海。现在的这支武装力量正抗衡着在中国战区过半的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而 
          在整个中国战区伪军的数量超过日军的数量,难道这不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的贡献,难道不是毛 
          泽东的“持久战之战略”、“游击战之战术”的胜利吗?不是“延安精神”发挥的巨大乃至关 
          键作用吗? 
           
          到抗战胜利那年的初,将中国分为三个区域来分析。一是“国统区”,包括中国战略后方 
          (国民政府管区)和与日军作战线,人口为二亿多;二是“沦陷区”,即日军占领和汪伪政府 
          管辖区,人口为一亿多;三是“解放区”,即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等,人口近一亿。从地域上 
          看经济状况,“沦陷区”无疑上等(日寇看准的就是这个)的,随后是“国统区”,最差的是 
          “解放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双方到了决战阶段,耗资也到了极度阶段,作为三个管区 
          的人民都生活在极其贫困的状态下,但趋势却不相同。经济基础最差的“解放区”人民,作出 
          了最大牺牲,但他们最能感觉中国的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要来临,在党的领导下,减租减息, 
          生产自救,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反扫荡”的一个一个的胜利,根据地经济复苏和根据地扩 
          展,让他们最能感受胜利的喜悦和中国光明前途的希望。其他两个管区的知名人士,党派领袖, 
          来到延安和各根据地实地了解和感受,在这充满希望之地的一切,抉择和构架中国之未来。由 
          于他们的感悟和宣传,两个管区(蒋管区和敌占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对 
          共产党和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消除了由于反动派宣传种种误解,信任之心更多地倾泻到 
          共产党和毛泽东身上。 
           
          “二战”胜利了,“抗战”胜利了。中国人民都为这胜利到来,欢欣鼓舞。一个世纪的屈 
          辱和压迫,尤其从“九一八”开始的这十四年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比任何一个胜利国的人民, 
          感受更为深刻和强烈。然而,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不仅仅是战后的经济恢复和生产建设,还要选 
          择“和”还是“战”。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对中国之未来,写下了著名的《论联合政府》, 
          国际三巨头(苏美英)也不希望中国战后,再进入“战争状态”。何去何从需要“国共两党” 
          和全国人民做出正确选择,然而历史的进程又不能停顿,各方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仍将继续, 
          也包括国际三巨头(苏美英)。 
           
          毛泽东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指出:“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 
          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 
          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必须放手组织武装工作队,成百队成千队地 
          深入敌后之敌后,组织人民,破击敌人的交通线,配合正规军作战。必须放手发动沦陷区的千 
          百万群众,立即组织地下军,准备武装起义,配合从外部进攻的军队,消灭敌人。”然而在日 
          寇的投降问题上,蒋介石政府作出了错误决定,一方面派出阵容强大的“接受大员”队伍;另 
          一方面阻止共产党接受日伪投降。毛泽东风趣地说:“八年来我们和蒋介石调了一个位置:以 
          前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抗日时期,我们在敌后,他上了山。现在他要下山了,要下山来抢 
          夺抗战胜利的果实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所以,日寇投降后,小 
          规模的战斗仍在继续,甚至国民政府,命令“伪军”转过枪口来打共产党的武装。就是要抢夺 
          抗战胜利的果实。 
           
          毛泽东的方针是:“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 
          相对,寸土必争。”蒋介石需要的是“权”和“利”,而毛泽东需要“土地”和“人民”。他 
          可以将这块土地和人民改造成为又一个解放区,又一个延安。再来看看蒋介石的“权利”政策 
          吧。那些个接受大员(有的根本就是一个汉奸,周佛海就是典型一例)是如何完成“权利”的 
          接受。民众说,第一个现象就是“饭店”业,突然兴旺发达,上演了“五子登科”的闹剧。这 
          “五子”是:银子(金子或票子)、位子(地位)、房子、车子、女子(女人)。这些人早就 
          将中山先生遗训抛在脑后,敌友不分,满脑子的权欲和私利;不顾战后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困 
          难和重建。国民政府就这么养着这样一批政治、经济的要员?这样的政府怎么是胜利后人民的 
          选择?其实,在日寇侵略那时起,国民政府已经在人民的心目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到了上演这 
          “五子登科”的闹剧后,人民又如何来拥戴这位委员长蒋介石呢?在“国军”里,虽然涌现了 
          不少英勇抗日的将士,但其总体上还是没有发挥其中流砥柱作用,发挥真正中流砥柱的是毛泽 
          东领导的人民军队。许多战役连蒋介石都不满意,在蒋介石的一些军政训话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有时国军的十个师干不过日寇的一个师,蒋介石将日寇的师说成“犹如游龙”来形容。所以, 
          从抗战胜利的战绩表里,就在积极意义上可以看出,这两支军队的高低了,而国军拥有国家的 
          财力、物力,拥有国际的多方援助,主要还有(人力)从一开始的几百万军队。而毛泽东是在 
          几万武装力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手里有何像蒋介石手里的那些资源?没有!毛泽东唯有 
          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为何有人民的支持?除了笔者在上几篇所说的,毛泽东懂得教育人民,发 
          动人民,为了人民这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还有毛泽东“脊梁”就是中华民族该有的“脊梁”。 
           
          现在有人说,是日本侵略,养大了共产党,养肥了毛泽东。睁开你的眼睛看看,抗战的那 
          份战绩表吧,同时你不要忘了,共产党、毛泽东的起点状态。笔者仍然用,毛泽东他告诉你: 
          “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八年来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之下,完全靠着自己的努力,解放了广 
          大的国土,抗击了大部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由于我们的坚决抗战,英勇奋斗,大后 
          方的二万万人民才没有受到日本侵略者摧残,二万万人民所在的地方才没有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蒋介石躲在峨眉山上,前面有给他守卫的,这就是解放区,就是解放区的人民和军队。我们保 
          卫了大后方的二万万人民,同时也就保卫了这位“委员长”,给了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的时 
          间和地方。”如同边区人民唱得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的仇恨你自己遭殃”。 
           
          蒋介石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已经给出了历史的必然。而这一点,蒋介石到了台湾才明白。 
          所以,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每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善良人们,怎么不心急如焚? 
          那“五子登科”的闹剧,怎能让它继续重演?而毛泽东为中华民族树立的旗帜(历史所证明了 
          的,为此而付出过巨大代价的。),岂能一丢了之? 
          |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