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作者:罗四夕

第二章 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毛泽东不懂经济,毛泽东在二十年间使中国经济处于停滞,文革十年又把中国经济搞到崩溃的边沿。这是某些居心叵测的领导人和一些不良学者的共识。但是,不少有良知的学者和专家对毛泽东的经济理论和在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评价是非常高的,乔宗寿教授在《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史》中,就说“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毛泽东的经济著作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我们的经济政策》、《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关于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论十大关系》、《农业生产合作社要注意多种经营》、《国家预算要保证重点建设又要照顾人民生活》、《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关于农业问题》、《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发展商业和副食品生产》、《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关于农业机械化的一封信》……。还有在他的报告、讲话里和一些批示中也有很多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和指示,如:农业的“八字宪法”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四个现代化”等等  

请问!过去和现在有那个领导人有毛泽东这样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济方面的文章呢?谁能找出一个来比得上毛泽东呢?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特点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不是搞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目的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沿着共产主义的方向逐步前进。共产主义离我们还比较遥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决不能因为它遥远就与它背道而驰,反其道而行之。  

他搞经济不与西方接轨,他讨厌两级分化。  

下面是一些专家学者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毛泽东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  

乔宗寿:……毛泽东经济思想,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科学,是由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毛泽东经济思想是研究近代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这些规律实现的科学。……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制度的两次伟大变革。第一次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第二次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他不仅研究了中国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研究了这些规律的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两个特征。  

(乔宗寿:《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史》前言2—3页)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反映中国的特殊性,或中国特殊的规律性。由于毛泽东经济思想是马克思经济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始终反映了中国经济运动的特殊规律,因而始终带有中国特色。在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理论,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的特殊的规律性,这些已经过实践检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正在发展中的理论。这个理论如何带有中国特色,毛泽东作了研究,但没有完成。……。因此,研究毛泽东经济思想,不仅可以科学地说明我们的过去,而且也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  

(同上,第11—12页)  

毛泽东将社会主义社会再划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这是一个光辉的思想,……  

关于两类矛盾、基本矛盾的思想,是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也是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提出这个理论,对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一个重要贡献。  

(同上,462、466页)  

针对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错误,毛泽东提出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要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一个贡献。……(还有中央与地方并举是权力下放的先导,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为现在的乡镇企业打下了基础——引者的话)  

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毛泽东提出三者兼顾的原则,这也是一个贡献。  

(同上,484、485页)  

1958—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可能,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使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它终究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失误,这三年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成果。例如,新建了石油化工设备制造、拖拉机制造、精密机械制造、有机合成等过去没有的工业部门,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  

毛泽东指出;不能孤立的看商品生产,要看它与什么经济相联系。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从古就有,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指出:中国原来是商品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关于商品生产的消亡问题,毛泽东说: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公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不能废除,商品交换也不可能废除。……商品生产的命运,不仅和所有制有关系,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  

……  

在讲到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时,毛泽东说:商品流转,就是产品进入流通过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  

关于商品生产问题,毛泽东的突出贡献是,在企图否定商品生产的“左”倾思潮袭来时,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坚持了斯大林的正确观点,推动了我国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在经济战线上找到了工农联盟的途径,从而及时地避免了由否定商品生产必然会带来经济上与政治上的混乱。  

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但是……他否定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是商品,……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理论,比斯大林稍有前进。  

关于价值规律,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观点。第一,在我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第二,所有的经济单位(包括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便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工作。……  

对一平二调的旧账,毛泽东开始是不主张算的,后来改变了看法。 1959年3月30日 ,毛泽东在批转山西省委的一个文件中说:平调的旧账一般要算,算账才能实行那个客观存在的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同上,525—528页)  

毛泽东说:“斯大林的三个先决条件是对的,主要是第一条。这几条的基本点,就是要极大地增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发展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用斯大林的三个条件,及时地、彻底地批判了“立即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这是一个历史功绩。  

毛泽东的另一个历史功绩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的思想。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  

毛泽东说:“我们人口多,但是,劳动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人家。还要继续紧张地努力干若干年,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进步起来。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技术,社会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靠技术加政治。他又说:我们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  

毛泽东很重视管理。他说:“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问题。如果干部不放下架子,不同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就往往不把工厂看成自己的,而看成是干部的。……对于企业管理,他主张采取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同上,530—531页)  

……外交关系的发展,为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1973年初,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我国从日本、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等国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一个烷基苯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 一米 7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汽轮机、工业汽轮机制造厂和斯贝发动机等。  

1974年11月,毛泽东在同李先念、汪东兴谈话时,指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975年1月13日 ,周恩来在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曾经指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同上,572—573页)  

  

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经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从新民主主义变为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这个过程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自觉指导之下完成的。这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自觉指导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有许多内容有待我们去研究。   

(同上,583页)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两次伟大的变革,初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这种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综上所述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系统的,他正确地指导了我国几十年来经济制度的变革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同时,它又是这个经济运动在理论上的概括。说它内容丰富而系统,就是因为它系统的回答了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切主要问题,并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毛泽东经济思想是马列主义理论在我国成功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经济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它是关于我国几十年来,两次经济制度变革的科学,又是关于不发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毛泽东不仅研究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而且研究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实现。毛泽东制定的经济政策、法令,实现这些政策、法令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直到提高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念,都是极其重要的。毛泽东研究了客观经济规律,又研究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实现,从而使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断发展着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这个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同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经济制度的两次伟大转变,又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事业初期的艰苦创业任务,使中国作为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使中国成为世界的一极。毛泽东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同上,595—596页)  

乔宗寿在上面七处提到“贡献”,两处提到“功绩”。  

   

樊瑞平、车美平说: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人。他经过艰辛探索创立了人类工业化史上第四条工业化道路,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毛泽东的工业化理论不仅继承而且发展和超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必然性的有力说明。毛泽东关于工业化的系统设计启迪了后来人。  

建国初期,中国人民选择工业化作为实现富强的手段。可是,工业化如何搞即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却无人知晓,历史把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任务交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的探寻,从历史上看,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工业化、西方工业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条道路行不通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的,毛泽东通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从而实现了对已有的三条工业化道路的历史超越。  

……  

通过对新中国从1952看到 1962年经济建设的史实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毛泽东对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经过了一个在工业化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渐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可分五个阶段:片面注重重工业时期;初步意识到农业、轻工业的重要性,开始整体考察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时期;主张工农业发展同时并举时期;主张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思想时期。……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席领导者的身份决定了新中国早期工业化轨迹与他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足迹的一致性。……这个过程虽然曲折,但却走出一条逐渐贴近中国的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预示着在这条道路的尽头,将有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巍然屹立。另外,从这条道路的曲折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无论由哪一代领导人来主持工业化的进程,都不能无视农业的重要作用,无视轻工业对人民生活的保障作用,否则,社会难以稳定,工业化难以成功。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路线和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方针,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条件下的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的科学的概括和说明,它对这三者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给予了恰当的定位,从而成为指导中国实现工业化实践的最佳理论方案。  

……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先驱,毛泽东构筑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过程,是一个融科学知识性、政治的果敢性、哲学的智慧性、价值的批判性为一体的理性创造过程,这需要经济学家的头脑,通晓工业化的本质和效用;需要有政治家的思维,明确中国工业化的历史遭遇、现实境况和未来目标指向;需要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眼光和立场,感悟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话语态势。这集中表现为毛泽东在探索过程中坚持了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制度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首要逻辑前提。……所以,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实现之前景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不仅要使社会财富得到大量的快速增加,还要使广大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享用者,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集团对多数人集团劳动的无偿占有的局面。“又要工业又要人民”这一思想是毛泽东给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充分肯定和直接规定。  

强国原则。使社会主义中国早日强大起来,也是毛泽东在确定中国工业化道路前景时首选原则之一,这是中国百余年来受外来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的必然反映。……事实证明在强国原则支配下的中国工业化,的确促使中国国防势力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强化,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增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  

富民原则。可以肯定地讲,使全中国人民在新的社会里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毛泽东为中国工业化进行远景规划的最根本的原则,也是他奋斗的最终目标。……  

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言,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他不仅继承、发展、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业化思想,而且还启迪了后人的现代化思想实践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流思想中,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资本主义阶段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因此,他们都没有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先直接触及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出具体论述的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二人可称得上是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创始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从俄国的国情出发,把建立和发展大工业视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斯大林根据列宁的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和本质,进一步指明了工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国家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的做法,主张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首先是在原则上坚持、运用了列宁特别是斯大林关于工业化的一般原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思想。第一,毛泽东更加注重发展工业对中国达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的重要意义,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振兴中华、摆脱落后的奋斗目标。第二,毛泽东从农、轻、重的关系出发指出了一条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为了在强大的反动势力包围之中求得社会主义的生存,斯大林做得较多的是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的区别上来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方法;毛泽东则从工业化的内容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理论上进行概括。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还表现在他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标致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思想。在对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认识上,毛泽东远远超越斯大林,与斯大林只注重工业体系的量规定性相比,毛泽东则更关心它的质的规定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独立性。即这个工业体系能够独立地全面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特性。具体说来就是,这个体系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力更生地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各种产品,能够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满足国防现代化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2)完整性。即该体系构成上完满性。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中,工业的部门比较齐全,有重工业和轻工业、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国防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工业,而且,这些工业都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得到发展。(3)先进性。即现代化的水准。也就是说,这个体系的各个构成部门是用较新的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掌握了较新的科学技术并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使劳动生产率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毛泽东的工业现代化理想虽然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但其思想本身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开启了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现代化改革浪潮,促使中国社会走向全方位的现代化。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6期8~12页)  

李田贵:建国以后,毛泽东在领导全党进行新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就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并就实现现代化的方法、途径具体发展道路等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形成了较完整的现代化思想体系。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是在一个门类残缺、设备落后、工业只占国民经济10%这样落后的国情背景下进行理论构思,因此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内涵对于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现工业化与实现社会主义同时并举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核心  

实现工业化,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国,由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泽东对实现中国现代化思考的基本特点。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讲得非常明确,他说,新中国建立以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而“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包括了社会制度方面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同时在经济技术上也要走在世界的前列。按照这一思路,毛泽东在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以后,把两个“过渡”即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与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度相结合,得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路线,即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革命和建设同时并举的过度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所要求的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化,发展科学技术,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革除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工业化的发展彻底扫清障碍,而社会主义制度又在工业化的发展中获得巩固的物质基础。  

毛泽东实现两个转变的思想符合马列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系的原理,又把实现现代化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双重目标科学地统一起来,使现代化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顺利前进,这是落后国家迅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发展道路,即正确的处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的关系,具体说,“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重要著作中,根据我国工业落后和农业大国这一特点,以各社会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建设道路为借鉴,科学地阐明了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的确是现代化进程中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先合作化,后机械化”,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又一重要内核  

早在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明确地指出,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在集体化的基础上向社会化方向前进,他说:“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就是说,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即使是搞了社会主义也不是巩固的社会主义,那么,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呢?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理论。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主义的农业不仅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而且要建立在先进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才能明显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社会和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他认为“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割裂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面,减弱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毛泽东之所以把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联系起来考虑,是因为他看到发展国家工业和分散的小农经济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是借鉴苏联的经验,通过合作化建立起大规模的农业以达到实现机械化的目的,即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促使我国的农业完成从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到社会化的大生产的转变,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  

三、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科学技术的革命,这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最有价值的成果  

开展科学技术的革命以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他认为“中国只有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强调了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  

在1956年召开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提出“技术革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强调搞技术革命没有科学技术人员不行,不能单靠我们这些大老粗。这一点要认识清楚,要向全体党员进行深入的教育;我们国家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好,应该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先接近,后赶上,把中国建设得更好。把发展教育、培养和尊重知识分子,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相联系,这是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科学技术,对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当然,毛泽东提出的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是社会目标、政治目标紧密联系的。毛泽东极为重视的是怎样掌握和由谁来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他认为科学技术在政治上并不是中立的。如果放任自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由此他提出了知识分子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这是无可非议,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关键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全面地贯彻又红又专的原则。而是片面的强调政治性,严重地束缚和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  

四、创造性的理论观点与探索中的失误并存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基本特色  

在分析了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内涵之后,不难看出,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寻找一条能够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由此而提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理论观点,这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主体。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和政治上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的政治性,因此脱离实际,偏离了共产党人长期坚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使他现代化理论思想带有明显的探索痕迹。  

第一、从本国实际出发,寻求一条适合本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特色的主题  

毛泽东始终把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作为思考我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这也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内和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国情出发,在全国政权确立以后,立即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了以正确处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发展道路。总的来看,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在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中占主导地位,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现代化的时间上急于求成,造成了很多方面又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超越国情,导致现代化进程中的若干失败和曲折。  

第二、以公有制为基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运行机制,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特色的核心内容  

从建国到195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条件,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发展工业化,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进而实现现代化;二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迅速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使我国的现代化成为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战略思考是正确的。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之后,它的续篇只能是社会主义,或者说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其发展前途。毛泽东把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加以结合,引导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这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他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观点,为我国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这些都应该充分肯定的。  

第三、坚持力更生,争取外援为辅,走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独立创新相结合的道路  

毛泽东在许多著作、讲话和批示中,正确分析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本国经济,同学习外国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同时,毛泽东也主张向外国学习,但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学习一切先进的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先进科学文化,管理经验,但是学习要有分析有批判,不能照搬,二是学习外国必须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出发点,对于外国的东西不仅是学习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吸收,消化变成本国的东西。他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学习外国,一方面又号召发展独立自主的技术,这不仅是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主要是要保证一个国家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地位,这一思想特色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四期,第57——59页)  

  

何兴:我认为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谈话和读书笔记,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这部书(以及他1958年前后关于经济问题的其他一些谈话书信)与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和 1966年5月7日 关于经济问题给林彪的一封信,可以构成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一个有系统的思想体系。  

在这部谈话和读书笔记中,包含着毛泽东以辩证法、实事求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研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研究中国建设中的经济体制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政策问题和其他理论问题的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其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方式,具有认识的局限性。但一些基本观点具有超越历史时代的普遍性意义,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性。  

这部著作包含了毛泽东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过程中成熟的、一些尚未公开的、探索性的观点和论点。这些论点对于我们至今也仍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  

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布局,我窃以为,到70年代末已基本建立……。因此,领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可以评价为毛泽东时代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成就。但是这一成就,第一是在极其困难和严峻的国内外条件下获得的;第二是绝非一帆风顺地获得的。  

……  

“大跃进”的基本思路,第一是发动大规模群众运动搞经济建设,第二是实现全面公有化和供给制分配方式。这是具有经济浪漫主义色彩,忽视经济基本规律的。但是“大跃进”并非全无成效。中国乡镇(社队)企业是在“大跃进”中产生的经济创举之一。同时“大跃进”中的“强制积累方针”在局部牺牲农民利益和压低社会消费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国营工业的积累比例。正因为如此,“大跃进”后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国经济还是在60年代中期,迅速跨上了工业化飞跃进展的一个新台阶。  

……  

以上,即是我最近以10余天时间重新研读主席此书后,初步形成的写作思路。……在重读此书时,我时时在精神上追随当时主席的想法,时时掩卷惊叹主席思想的博大、精深,惊叹主席具有超越常人、超越历史的敏锐眼光。  

(同上316——320页)  

陈益寿:毛泽东经济思想活的灵魂是:  

一、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出发点  

……  

二、一切为了群众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核心  

……  

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立足点  

……  

(陈益寿著《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215、217—224、242—282页)  

顾龙生:《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这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内容十分丰富,所论问题面广,类多,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本文只择要简述如下:  

1、发展经济,保障供给。……2、经济决定财政。……3、应确定以农业为第一位。……4、发展合作事业,提倡股分经济。……5、自己动手,解决困难。……6、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管理原则。……7、必须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8、必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把是否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提到党的根本路线和根本政策的高度,要求每个同志好好研究。……  

此外,毛泽东在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其它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例如按需要生产的观点,即坚持群众观点的生产学说。他提出了按需生产的原则,即需要与可能相结合;需要与赢利相统一;需要什么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销定产的商品生产原则,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 顾龙生著《毛泽东经济思想引论》第65、66、94、99页)  

《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理论的代表作。在毛泽东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毛泽东经济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因此,学习和研究《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这部著作,无论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还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都是很有意义的。  

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建设和发展速度的大政策。毛泽东对于吸收利用国外资金、海外资金问题,在他一生中有过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因此,认真研究毛泽东的财政思想,具体运用毛泽东的财政思想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改革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财政,为发展我们的经济建设,应该说是一项极其有意义的事。  

(顾龙生著《毛泽东经济思想引论》第100、101、114、124—125页)  

  

  房广顺、吕明军: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前五大关系都是讲经济问题,最后第十个问题实际上也是讲经济建设问题。通过十大关系的分析,毛泽东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毛泽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轮廓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道路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作了较为完整的论述。……  

第二,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轮廓。毛泽东在党内较早地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思想。……  

(房广顺、吕明军著《毛泽东的经济观》第66、84、86—87页)  

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张,不仅避免了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悲惨后果,也及时地克服了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弊病,为中国工业发展指出了正确道路。根据毛泽东的主张,我国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重点,坚持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一方面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造。  

(同上106——107页)  

毛泽东关于工业建设的基本政策,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建国后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是我国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条件,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然而,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时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做法不完全适应于今天。只要我们历史地科学地对待毛泽东关于经济政策的主张,不仅可以看到它的历史作用,而且对目前的工业建设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上113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建设主要是按照毛泽东规划的工业发展道路进行。按照这条道路,在较短的时间里,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采用了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落后农业国的面貌被逐步改变。到70年代,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较,我国工业建设的成就是显著的。总结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充分肯定毛泽东经济思想在工业建设中发挥的积极的、有决定性意义的作用。  

(同上119页)  

农业“八字宪法”是毛泽东长期研究农业生产得出的充满科学内涵的思想结晶。1958年前后,他对农业生产的各种增产方法做了科学的总结,高度概括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字,作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原则。  

(同上145页)  

农业“八字宪法”是毛泽东长期研究农业问题得出的结论。它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可靠的科学依据。直到现在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地使用着。  

(同上147页)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战略家。……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领导生涯中,曾经为中国的进步制定了一系列成功的战略。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所制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同上153页)  

国民经济发展以农、轻、重为序,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上163页)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有突出的特色和优点。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这个方针强调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毛泽东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把握矛盾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把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都作为可以利用的因素,用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种科学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第二,制定这个基本方针的目的在于使全国人民行动起来“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第三,这个基本方针表明,人民群众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  

需要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方针,是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理论。  

(同上216——217页)  

为调动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因素,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策略思想。  

第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毛泽东认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必须把关心人民生活,满足人民需要作为出发点。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首先反对平均主义,切实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其次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专门谈了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充分调动这三方面的积极性,投入建设之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专门讲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问题,要求办一切事业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的国情出发,对全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出适当安排,保证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毛泽东提出: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沿海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使工业布局逐渐平衡;把军政费用降低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通过经济建设的更快发展,促进国防建设有大的进步。  

(同上218页)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  

(同上262页)  

毛泽东还批评了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顽症。他说;“作为中国人,不提倡中国民族音乐是不行的。但是军乐队总不能用唢呐、胡琴,这等于我们是穿军装,还是穿现在这种样式的,总不能把那种胸前背后写着‘勇’字的褂子穿起来”。  

毛泽东进而提出两个要求,一个是使外国的好东西“中国化”,一个是使中国好的东西“国际化”。  

(同上265——266页)  

自力更生为主,……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向我们施加压力,对此,毛泽东坚决给予回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基础。  

争取外援为辅,正确地反映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毛泽东把外援这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放在第二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中国不搞闭关自守,向世界各国永远敞开大门,但中国不依赖外国发展自己。  

(同上267—268页)  

我的感想:以上摘录的只是毛泽东的部分经济思想,摘录得既不系统,也不全面,但从这部分经济思想可以看出,毛泽东不是像有的人说的“不懂经济的人”,而是对经济有很深造诣的人,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经济思想家”,他的经济思想不仅超过了前人和同代人,而且还有益于后人,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经济思想财富。在他的经济思想指导下的27年里,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为实现“四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是很多有良知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共识。  

     第二节 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   

乔宗寿说:这十年(文革),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是,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了,例如,1976年同1965年比较,拖拉机的产量增加了5·9倍,农村排灌动力机械的拥有量增加了4·9倍,每亩耕地的化肥的拥有量增加了2·1倍。工业方面原油产量的增加,石油化学工业迅速崛起。铁路方面,修了成昆、湘黔、焦枝、枝柳、襄渝等内地铁路干线。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完工。葛州坝大型水电站动工。尖端技术方面 1967年6月17日 爆炸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75年11月26日,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又一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取得这些进展的根本原因,是党和人民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为社会主义事业顽强奋斗。  

毛泽东晚年的贡献,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提出了关于防止和平演变、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是一个战略思想,当这种危险一露头,他就尖锐的提了出来。……毛泽东这一战略思想,在今天,更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乔宗寿:《毛泽东经济思想发展史》同上,576—578页)  

魏巍:……1964年10月16日我国西部上空升起的第一朵磨菇云。这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凯歌,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的表现,是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的活生生的证明。  

在此之前,导弹方面, 1960年11月5日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东方一号”导弹;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接着是,1964年爆炸成功第一颗空投原子弹。  

1966年10月,试验成功第一枚由导弹和核弹头相结合的导弹核武器。  

1967年10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5月,我国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  

从1955年到1980年,我国的原子能等尖端科学技术,从一无所有到洲际导弹的发射成功,按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来说,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4年,法国用了6年,而中国用了两年零8个月。就仅在20多年的时间内,我国就跨入能够掌握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五个主要国家之列。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保卫我国的安全,而且带动了我国整个科学技术和各种工业的发展。其意义是伟大的。……  

和一切目光短浅者不同,在重要的战略决策上,毛泽东总是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着眼,从祖国的长治久安筹划。这一点是显而意见的。  

我国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三线建设,就是这一战略决策的表现。  

(魏巍著《话说毛泽东》第140、141、142页)  

三线建设原来的目标是,要在中国纵深地区再建一套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仅以四川的情况看,十多年来已建成300多个大中型企业,它们已成为四川工业的主干。全国38个重要工业部门四川样样俱全。随着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川南盐化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以及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的建设,不仅为奠定了四川尔后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而且对改善中国原来工业只集中在东北和沿海一带的布局,带动四川毗邻地区社会、经济进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变“老、少、边、穷”的面貌等方面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  

……襄渝铁路的建成,使四川5大动脉(宝成、川黔、成昆、襄渝和长江)与全国相联。公路建设和邮电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经过三线建设,西南工业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仍以四川为例,从1965年到1979年,铁矿石开采能力由40.69万吨,增加到817.15吨;炼铁能力由38.89万吨,增加到271.69万吨;炼钢能力由59.56万吨,增加到289.7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由92.48万吨,增加到251.85万吨;发电装机容量由82.47万千瓦,增加到379.32万千瓦;水泥生产能力由117万吨,增加到556.88万吨。四川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电站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之一,四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五大钢铁基地之一;机械工业,形成以重型矿山和工程机械制造、汽车、仪表仪器、农业机械等较完整的体系。已能独立生产许多高、精、尖产品,四川已由原来一个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工业薄弱的落后省份,一跃成为中国西南部新兴工业基地。  

总之,经过大三线建设,原来的战略设想已经实现。尽管还有某些缺点和不足,但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已经有所改观,大三线地区的工业基础已大为加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的偏远地区,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其成绩是主要的。尽管战争并未发生,但对保障我们祖国的安全,却是有长远意义的。我们不能忘记当年毛泽东为我国长治久安所作的运筹。  

(同上,第145—146页)  

王磊在《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述论》中说:农业机械化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倡导的农业机械化运动也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四期第79页)  

王磊说:从毛泽东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今天已经36年了,36年过去了,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农业机械化思想,不仅关系到我们今天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也关系到对我们党领导的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评价问题。通过系统而认真的分析,我认为毛泽东农业机械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是对的,六十、七十年代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建设成绩是主要的。  

首先,中国农业的超高速发展,发生在八十年代初大面积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为了突出农村制度改革的成就,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前30年所积累的诸如农业机械装备、农田水利建设等物质的作用。其实,土改后的农业同样是家庭经营,但为什么没有这么一个大发展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土改时中国农业的技术装备条件太差,而八十年代初,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条件大为改观,彻底改变了土改时“几个农户一条驴腿”的落后状况。从1957年到1979年,中国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从165万马力增加到18191万马力,大中型拖拉机从不到1.5万台增加66.7万台,手扶拖拉机从无到有发展167万台;与此相应,机耕土地面积也从264万公顷快速扩大到4222万公顷,机耕面积与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从24‰增加到42‰。就农田水利建设而言,它的发展也主要得益于农业机械化运动,因为毛泽东所论的农业机械化本身就包括农田水利建设的机械化。从1957年到1979年,我国的排灌动力机械总马力数从55万马力增加到7122万马力,灌溉面积也由解放初的2亿亩,增加到7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5%,可灌溉土地的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二,由于有了大功率、大口径的水泵和大大小小的水库,过去三年两缺口的黄河,自建国后从未溃决,江淮地区的水患也极大减轻,由“一年一遇”变为“五十年一遇”。  

其次,毛泽东倡导的农业机械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用机械工业、农用化学工业、农用电力事业的发展。旧中国没有农机工业,只能用手工生产锄头、镰刀之类的简单农具。除59年建成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之外,我国大部分农机工业是在农业机械化运动中筹建并形成生产能力的。从1959年到1980年,国家对农机工业的投资累计达80.8亿元。到70年代末,“全国县以上农机制造厂有1900多个,县农机修造厂2400多个,共有职工145万人”。全国共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洛阳、太原、德阳、沈阳、富拉尔基八大农业机械生产基地,能够制造多种型号的拖拉机和农具,其中100多个品种的农机产品销往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农用化学工业也是借助农业机械化运动才得以较快发展起来的。毛泽东相当重视农用化学工业并与农业机械化视为一体,他说:“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步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自建国到1974年,我国用于化学工业的投资达90亿元,占化学工业投资总额的4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化肥生产的落后状况,1972年11月至1974年5月,我国利用打破西方外交封锁的良机,先后与日本、西欧和美国签订总值5亿美元的进口13套大型尿素生产设备的合同。这些工厂在1980年以前全部建成投产,使我国化肥供应量增加了一倍。与农机工业同时发展的,还有我国农村电力事业。截止1979年,我国农村共建成小型水电站83000多座,农村用电量亦由1957年的1.4亿度,增加到282亿度。  

第三,毛泽东倡导的农业机械化运动对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启蒙作用不容低估。最初搞农业机械化时,许多干部连农业机械化的概念都不清楚,成千上万的农民更是从未见过拖拉机。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事物缓慢,使用的仍是千余年前祖先使用的铁锹、镰刀、锄头之类传统手工农具。通过农业机械化运动,大批农民被培养成了农机技术人员。到1978年底,全国仅人民公社系统就有农业机械管理操作人员790多万,其中拖拉机手330万。他们是中国第一批懂得现代生产技术的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运用起了很大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机械化运动对今天方兴未艾的乡镇企业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现在不少地方的乡镇企业,尤其是五金、机械制造行业的乡镇企业,最初起步时靠的就是当年农具制造厂留下的厂房、设备和技术工人。以后历经转产开发新品,发展成为众多颇具生命力的中小企业,有的甚至成了现代化的企业集团。  

(《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四期第85—86页)   

新加坡学者 董玉振说:  

人本经济的成功尝试:辉煌的发展成就。“毛泽东不懂经济”几乎成了定论,而被海内外人士所接受,笔者也不愿将毛泽东视之为经济学家并为此进行辩护。作为一位政治家、执政党领袖和国家元首,关键在于在他任内国家的经济等方面是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求全责备,或因一时的经济失误而否定经济的整体成就是不客观的。至于“毛泽东时期经济一团糟”、“毛泽东耽误了中国的发展”等观点,更是轻率和不负责任。  

在毛泽东领导革命的早期,既发现并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既农民问题,并由此启动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也为中国最大的群体过上自尊的生活提供了根本的基础——土地。就影响和意义,超越后来的任何单项经济改革,如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市场化等。尤其重要的是,毛泽东通过土改和暴力革命,彻底铲除了到处盘踞的地方势力,包括地方经济霸权、地方武装和地方政治山头、黑社会组织,实现了国家的真正大一统局面,促进中国各地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流通等,为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而49年之后,毛泽东领导建立起高效清廉的各级政府机构,为经济的发展建立起必要的领导力量。公有制计划经济体系的确立,对于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干大事,发展必要的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科教、文化、卫生等事业,提供了制度的保证。毛泽东对人民的动员和民族凝聚力的空前提高,则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和动力。虽然计划经济已为今天所放弃,但自49年之后在经济、科技文教、国防等领域的巨大发展成就,是无法否定的。)  

建国之初,中国除了东部和内陆中心城市的纺织和一些轻工机械等,根本没有值得一提的工业基础,甚至连灯油要靠进口。经过二十七年的高速工业化,中国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占64%(三年实现经济恢复,1949年没有详细资料,可以肯定会非常糟);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在毛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即使“文革”十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也翻了一番,从1965年的1402亿元发展到1976年的3207亿元[1]。这样的高速增长居然被第二代领导人和大陆经济学家贬之为“停滞不前”、“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经济崩溃的所有先兆如:物价飞涨、失业增加、收支状况恶化等全部没有踪影,让人不仅要问:“何处不是崩溃的边缘?”以下是几个重要产业的发展数据:  

从1952年至毛泽东时代结束(以1978年为截止年,因1976年至1978年是毛泽东时代经济的自然延续。毛泽东时代的大型基础建设和重工业项目也在1979年前大部分投产),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6亿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立方米增长到了5100万立方米,电力从70亿度(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亿度,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发展到了1亿零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000吨上升到了869万3千吨,农药从2千吨增加到53万吨[1]。同时,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规模庞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门类齐全的军工体系,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奠定中国大国地位的巨大成就。至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已由一农业国发展成为从喷气式飞机、运载火箭、核潜艇到工业成套设备和所有农业机械无所不能造的工业大国。中国在1976年时的工业门类齐全程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并在部分领域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排名从1949年的第13位上升到1976年第六经济大国(这在海外学者中被认可,虽然有汇率的争议,但如果按照货币购买力来计算,这个位置并不离谱。只要按国际市场价格算一下当时能源、原材料、冶金、农业等基础领域的产出就能明白这一资料的可靠性)。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完成了八十多万公里的公路(不包括遍布乡村的非油面道路建设),两万多公里的铁路,其中绝大部分是穿越于群山峻岭和戈壁沙漠,使云南(除了早期的一条窄轨)、广西、四川、贵州、青海、福建、新疆、宁夏、河套平原等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甘肃省在解放初期的铁路只有陇海铁路到天水段,解放后延伸到兰州,并建设兰新线)。在水利建设方面,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兴建了五万多座水库,库容在20亿立方米以上的31座超大型水库中,30座为49年后所建。仅淮河治理就修建了3400座水库(现在即使建3400座标准游泳池也是一个浩大的开支)。为毛泽东之后从容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2005年4月25日   

电子邮箱:gudongz@yahoo.com,  

我的感想:毛泽东在经济上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是留给后人享受的经济,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泡沫经济,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的经济。对毛泽东在经济上取得成就,要历史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决不能像“吃包子的故事”那样把它否定了。所谓“吃包子的故事”,就是说的一个顾客先吃了十个肉包子还没有吃饱,叫老板再端两个包子来。老板说:肉包子没有了,只有菜包子。顾客说:菜包子也端两个来。顾客吃完后说:肉包子不好,菜包子才好。老板问:为什么?顾客说:肉包子我吃十个都没有吃饱,菜包子我才吃两个就吃饱了。老板说:如果你先没有吃十个肉包子,两个菜包子你能吃饱吗?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