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陈雪薇:知识分子的毛泽东与中国的知识分子

  陈雪薇,1935年生,广东中山人。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
研部二室主任、教授。主要著述有:《历史的启示十年(1957-19
66)建设史研究》、《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经济》等。

  陈雪薇是我们这次采访中遇到的第3位女教授。她的生活很简
单,除了必要的一日三餐,就是和丈夫各坐一桌,研究与写作,
还有体育运动:打得一手不错的羽毛球。

  访问人:毛泽东与中国知识分子是个热点话题。对这个问题
,党史界有褒有贬,陈老师,您怎么看?

  陈雪薇:我认为,毛泽东是公认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
主义理论家,同时,也不愧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
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奠定人。

  访问人:看起来,您是在一个基本肯定的前提下作具体的分
析。说到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您能不能详细
地谈一谈?

  陈雪薇:好的。大家知道,作为知识分子,自然离不开读书
。毛泽东对读书的嗜好也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一位孜孜求知,独
立思考的大学问家。从幼年起,他就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为了
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废寝忘
食地博览群书。以后,在艰难困苦的革命生涯中,他还是不忘读
书,总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购买各类书籍,爱不释手,仔细
地读,认真地思考。全国解放后,毛泽东便提出配置各类书籍。
经多年努力,逐步建成一个门类齐全又适合需要的藏书室。有同
志估算过毛泽东一生读书有2万多册。他读的书范围很广,从社会
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的论著,从古代
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囊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军事、文学
、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宗教、美学、伦理学、逻
辑学等诸多方面。1954年,毛泽东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表示“
决心学习,至死方休”。可见,毛泽东学习的毅力。毛泽东的一
生,是同孜孜以求的读书生活相伴随的。但爱读书并不是毛泽东
所唯一具有的。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我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
,最重要的是,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访问人:学以致用似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的入世之道。

  陈雪薇:但不同的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
他去实践这种结合,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的思想基础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就视救亡革新、改造社会、富国强民为
“己任”。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经历了对“新
村主义”、“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选择与摒弃。认定
“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表明,毛泽东开始确立对马克思
主义的信仰,开始认定改造中国社会就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
这个信仰一经确定,他就再也没有动摇过。青年毛泽东抱定的救
国救民宗旨,经过几十年革命斗争的洗礼,更升华为“全心全意
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
信念。抱定这样的信仰与信念,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解决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所遇到的一系列
特殊而复杂的问题;他敢于同本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期在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
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抗争;他勇于在中国革
命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高举革命大旗,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战
斗,在艰苦的实践中,闯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夺取政权的道
路。他出色地把中国革命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独创性的经验作出
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
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列宁说过:“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
最有意识、最彻底、最准确地反映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
的发展和政治派别的发展。”只有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的知识分
子,掌握了人类文化知识的优秀成果,并使它同工人运动牢固地
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立和发展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从马克思、
列宁到毛泽东,都是沿着这一轨道,为无产阶级找到了解放自己
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把毛泽东作为
中国伟大领袖是毫无疑义的,而且,他作为我国革命知识分子的
杰出代表也是当之无愧的。

  访问人:对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有过科学的分析。那么,在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应如何评价,这是不是需要中
国共产党人及毛泽东做出回答的?

  陈雪薇:是的,这无疑是一个必须正确解决的重大问题。毛
泽东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理论和
政策的基石。从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到1939年发
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10多年的调查研究,使毛泽东
能够科学地阐明我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毛泽东认为,农民以
外的小资产阶级首先是广大的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和青年学
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但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
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
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的。数十年来,中国已出现
了一个很大的知识分子群和青年学生群。在这一群人中间,除了
一部分接近帝国主义和大资产阶级并为其服务而反对民众的知识
分子外,一般地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
遭受着失业和失学的威胁。因此,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他们或
多或少地有了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他们在现阶
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

  基于这些认识,1939年底,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
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这是我党关于知识分子工作指导性的文
献。

  访问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雪薇:一是它充分而明确地提出了没有知识分子参加,革
命胜利是不可能的重要观点。指出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
,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
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这就把知识分子在中国革命中
所具有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具体地表述出来了。同时,把知
识分子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把对知识分子
工作的好坏,同中国革命的成败紧密地联系起来,也是毛泽东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分子观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论点。

  二是及时而正确地指出党内对待知识分子工作存在的一些错
误倾向及其产生的原因。当时在许多军队的干部中,还没有注意
到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还存在恐惧知识分子甚至排斥知识分子的
心理。许多我们办的学校,还不敢放手地大量地招收青年学生。
对这种错误倾向产生的原因毛泽东给予深刻的分析:第一,不懂
得知识分子对于革命事业的重要性;第二,不懂得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的知识分子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的区别;第三,不
懂得为地主资产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和为工农阶级服务的知识分
子的区别;第四,不懂得资产阶级政党正在拚命地同我们争夺知
识分子,日本帝国主义也在利用各种方法收买和麻醉中国知识分
子的严重性;第五,尤其不懂得我们的党和军队已经造成了中坚
骨干,有了掌握知识分子的能力这种有利的条件。毛泽东这些分
析,既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科学运用;又是对我国知识分子特点
的我党知识分子工作现状实事求是的分析。对纠正党内在知识分
子问题上的错误倾向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是制定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基本政策。第一,对于那些愿意
抗日而忠实、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应该多方吸收、加以教育,
在战争中在工作中磨炼,使他们为军队、政府和群众服务,并按
照其具体情况将具备入党条件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吸收入党。对于
不能入党或不愿意入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应该同他们建立良
好的共同工作关系,带领他们一道前进。第二,在大量吸收知识
分子政策下,毫无疑问应该充分注意拒绝敌人和资产阶级政党派
遣进来的分子,拒绝不忠实的分子。第三,对于一切比较有用的
和忠实的知识分子,应当分配适当的工作,教育他们,带领他们
,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其弱点,使他们革命化和群众化。第四,对
一切反对知识分子参加工作的干部,尤其是主力部队中的某些干
部,应该切实地说服他们,使他们懂得吸收知识分子工作的必要
。同时切实鼓励工农干部加紧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使工
农干部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最
后,毛泽东特别强调:“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
确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党在土地革命时期,
许多地方许多军队对于知识分子的不正确态度,今后决不能重复
;而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的造成,也决不能离开利用社会原
有知识分子的帮助。中央盼望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严重地注意
这个问题。”

  访问人:这是建国前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最集中的论述。
那么,建国以后,毛泽东是否有所补充和发展?

  陈雪薇:有的。在八大预备会上,他提出,我们要造就大批
知识分子,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中央委员会里会有许多工程
师和科学家以及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57年,毛泽东强调
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又指出,无产阶级必须造就自己的知识
分子队伍,一个阶级的政权,没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那是不行的,
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为此,毛泽东提出过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建设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设想。一是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地
、县这三级要有计划。他说: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
树人”。百年树人,减少90年,10年树人。10年树木是不对的,
在南方要25年,在北方要更多的时间,10年树人倒是可以的。不
然,时间过去了,人还没有培养起来。二是无论搞工业、农业,
还是搞商业、文教的同志,都要学一点技术和业务,他说:“我
看也要搞个10年规划,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
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毛泽东对知识分子问题的
这些论述,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历史条件和任务提出来
的新论断,这在今天,还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

  1992年5月2日于中央党校

转自人民网《人民领袖毛泽东》

返回目录